《中醫詞典》解釋「五陷惡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陷惡候
「五陷惡候」為中醫兒科病證名,首載於《普濟方》,指小兒因精氣虧虛、髓海不足所呈現的五種局部凹陷體徵,屬重症危象。此證候多由先天稟賦薄弱、後天失養,或久病耗損所致,反映臟腑衰竭、正氣大傷之病機。
五陷具體表現
- 囟門陷
囟門乃嬰幼兒頭骨未合之處,屬「腎所主」。囟門凹陷如坑,多因腎精虧竭,髓海不充,常見於慢性腹瀉、脫水,或先天不足之證。 - 太陽陷
「太陽」指兩額側(太陽穴區域),為少陽經所過。此處肌肉凹陷,反映氣血衰敗,少陽生機不振,多伴面色青灰、精神萎靡。 - 眼輪陷
眼窩周圍(眶骨邊緣)下陷,中醫稱「目窠內陷」,主五臟精氣虧虛,尤以脾腎為甚。《靈樞》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此症常見於久病脫液或極度消瘦者。 - 胸下陷
胸骨下方(鳩尾穴周圍)凹陷如舟,稱為「胸陷」。此處屬任脈,與脾胃相關,若肌肉消脫、氣血不能充盈,多見於疳積重症或長期營養匱乏。 - 肩胛陷
肩胛骨顯著凸出,周邊肌肉萎縮下陷,為「大肉已脫」之徵,提示肺脾氣虛極甚。《黃帝內經》言:「脾主身之肌肉」,此症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後期。
病機與辨證
「五陷惡候」本質為「五軟」「五遲」之極期表現,涉及腎、脾、肺三臟虛損。
- 腎精虧虛:囟門陷、眼輪陷,因腎藏精主骨,精虧則髓海空虛。
- 脾氣衰敗:胸下陷、肩胛陷,因脾失運化,肌肉失養。
- 肺氣不固:肩胛陷亦與肺虛相關,肺主氣,氣衰則腠理鬆弛。
此證候若見於急症(如暴瀉脫水),需急固津液;若見於慢性病,則屬「虛勞」範疇,當從填精補髓、益氣健脾論治。歷代醫家重視「有胃氣則生」,故調理中焦為關鍵,然病至此候,預後多不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