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邪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邪刺

起源與概念

五邪刺理論源於《黃帝內經》中的《靈樞·刺節真邪》篇,後於《黃帝內經太素》中正式命名為"五邪刺"。此理論根據《內經》對邪氣致病特性的分類,將外邪致病歸納為五種類型,並針對每種邪氣特性發展出相應的針刺療法與專用針具。

五邪分類與刺法

癰邪(瘡瘍)

特徵:指由熱毒壅聚、氣血瘀滯所致的化膿性病變,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破流膿。

刺法:使用鈹針(形如劍鋒之針)進行刺治。操作時需破開膿腫,排膿泄毒,兼以消散局部氣血壅滯。

理論依據:源自《靈樞》"鍼大者刺大膿"之旨,鈹針寬扁鋒利,利於排膿引流,符合"實者瀉之"的治理原則。

大邪(實邪)

特徵:指邪氣盛實、正氣未虛的實證狀態,多表現為病勢急劇、脈象洪大有力、症狀明顯的特點。

刺法:採用鋒針(三棱針)刺絡放血,以瀉其邪氣之盛。常取用大經大絡,如肘窩、腘窩等處的靜脈點刺。

理論延伸:此法與《內經》"血實宜決之"相呼應,通過刺絡以調節營衛氣血,使邪有出路。

小邪(虛邪)

特徵:指正氣不足、邪氣輕微的病證,多見於體質虛弱、病情纏綿、症狀輕微但遷延不愈者。

刺法:運用圓利針(針尖卵圓光滑)進行淺刺、輕刺。手法以補為主,強調"徐入徐出"的針刺方式。

技術要點:《靈樞》謂"刺小者用圓利針,靜以徐往,微以久留",強調輕柔手法與適當留針的結合。

熱邪

特徵:指陽熱之邪所致的各種熱性病證,可見發熱、煩渴、舌紅苔黃、脈數等陽熱證候。

刺法:使用鑱針(頭大末銳之針)進行快速淺刺,或採用"透天涼"手法。常用於陽明經穴或表淺靜脈的點刺。

臨床應用:結合"熱者疾之"原則,鑱針速刺能開泄腠理,引熱外出,尤適於表熱實證。

寒邪

特徵:指陰寒之邪所致的各種寒性病證,表現為畏寒肢冷、痛處固定、得溫則減等陰寒症狀。

刺法:選用毫針進行深刺、久留,配合溫針、燒山火等手法。針刺時注重"徐往徐來",以激發陽氣。

操作特點:體現"寒者留之"的治療法則,通過溫補手法與適當留針,促進陽氣復甦,驅散陰寒之邪。

理論核心

五邪刺法系統融合了中醫病因學、辨證學與針刺技術,其核心在於:

  1. 辨邪施治:根據邪氣性質選擇相應針具與手法
  2. 因勢利導:尊重邪氣特性,採取或瀉或補的治理方向
  3. 工具專用:發展針對性的針具形態以適應不同病情

此理論展現了古代中醫對於針刺治療的精密分類與個性化治療思想,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