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泄
「五泄」為中醫對泄瀉病症的分類體系,始見於《難經.五十七難》與後世醫家論述,主要分為兩大系統:

一、《難經》五泄:臟腑辨證

  1. 胃泄

    • 病機:胃氣虛弱或寒邪客胃,致胃失和降,水穀不化。
    • 症狀:泄下黃濁如糜,伴胃脘脹滿、噯腐吞酸,脈多緩弱。
  2. 脾泄

    • 病機:脾陽不振,運化失職,清氣下陷。
    • 症狀:腹滿而泄,糞質稀溏、夾未化穀物,倦怠乏力,舌淡苔白。
  3. 小腸泄

    • 病機:小腸受盛失常,泌別清濁功能紊亂。
    • 症狀:泄下黏濁如膏,小便短赤,臍腹隱痛,脈象沉滑。
  4. 大腸泄

    • 病機:大腸傳導過速或濕熱蘊結。
    • 症狀:便質溏薄,次頻量少,裏急後重,或見肛門灼熱。
  5. 大瘕泄

    • 病機:濕熱瘀血阻滯腸絡(近於今之痢疾)。
    • 症狀:腹痛便膿血,排便不暢,或見條索狀硬塊(瘕聚),脈弦緊。

二、朱震亨《平治會粹》五泄:證候分類

  1. 飧泄(肝脾不調)

    • 特徵:完穀不化,腸鳴腹痛,隨情緒波動加重,屬「肝氣乘脾」。
  2. 溏泄(脾虛濕盛)

    • 特徵:糞如鴨溏,黏滯不暢,脘悶納呆,舌苔白膩。
  3. 騖泄(腎陽不足)

    • 特徵:五更泄瀉,腹痛畏寒,腰膝酸冷,脈沉遲(亦稱「腎泄」)。
  4. 濡泄(濕勝陽微)

    • 特點:泄下如水,腹不痛,身重胸痞,屬「濕盛則濡瀉」。
  5. 滑泄(元陽下脫)

    • 特點:洞泄不禁,肛門失約,氣短脈微,為久病重證。

中醫病機闡釋

五泄總屬「濕勝則濡瀉」之範疇,然病位有臟腑之異,虛實寒熱之別。如《醫宗必讀》提出治泄九法,針對五泄之不同,或健脾滲濕(如參苓白朮散)、或溫補腎陽(四神丸)、或疏肝理脾(痛瀉要方),皆體現中醫「辨證求因」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