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心煩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心煩熱
概述
五心煩熱為中醫證名,指患者自覺心中煩熱,並伴隨兩手掌心及兩足心發熱之症。此證首見於《太平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諸方》,為虛損勞瘵等疾病之常見症狀,多與陰虛內熱、火旺陰耗、或氣血失調相關。
病因病機
五心煩熱之病機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
陰虛火旺
- 腎陰虧虛,水不制火,導致虛熱內生,燔灼心肝,故見五心煩熱。
- 常見於長期勞傷陰液、久病耗損,或房勞過度之患者。
-
心血不足
- 心主血脈,心血虛則心陰不足,虛火內擾,故見心煩及手足心熱。
- 多因思慮過度、失血過多,或脾胃虛弱致化源不足所致。
-
虛熱不清
- 病後餘熱未盡,津液未復,虛熱內留,尤其溫熱病後易見此症。
-
火熱內鬱
- 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外邪入裡化熱,熱伏於內,不得外發,鬱而化火,以致五心煩熱。
辨證論治
中醫依不同證型,治法各異:
-
陰虛火旺證
- 證候表現:五心煩熱,午後潮熱,顴紅盜汗,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陰降火。
- 主方:清骨散(《證治準繩》)、知柏地黃丸。
-
心血不足證
- 證候表現:五心煩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
- 治法: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 主方:茯苓補心湯(《千金要方》)、天王補心丹。
-
肝鬱化火證
- 證候表現:五心煩熱,急躁易怒,胸脅脹悶,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弦數。
- 治法:疏肝解鬱,清熱瀉火。
- 主方:逍遙散加減、丹梔逍遙散。
-
火鬱內伏證
- 證候表現:五心煩熱,肢體困重,胸悶口苦,舌紅苔膩,脈沉弦。
- 治法:升發鬱火,清熱透邪。
- 主方:火郁湯(《東垣十書》)、升麻散。
相關經典方劑
- 《千金》竹葉湯:適用於虛熱內擾,心煩不寐之證。
- 逍遙散:主治肝鬱脾虛,氣鬱化熱所致之煩熱。
- 清骨散:專治陰虛骨蒸,五心煩熱,盜汗潮熱等症。
五心煩熱雖屬虛熱為多,然亦有因實火鬱結所致者,臨床需細辨虛實,方能正確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