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補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補法

瘡瘍補法為中醫外科內治法「消、托、補」三大法則之一,首見於宋代李迅《集驗背疽方》。此法主要針對瘡瘍潰後,邪毒已去而正氣虛弱,導致膿液清稀、瘡口久不癒合之證。其核心思想在於扶助正氣,促進瘡瘍生肌收口,屬於「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

理論基礎

瘡瘍補法的運用,建立在「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中醫理論基礎上。瘡瘍潰後,氣血耗傷,尤其久潰不斂者,多因氣血兩虛、脾胃虛弱或陰陽失調所致。《外科正宗》指出:「潰後氣血虛,補養最為先」,強調瘡瘍後期調補的重要性。

臨床辨證與應用

1. 氣虛證

表現為瘡面色淡、膿液清稀、精神倦怠、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弱。治宜補氣健脾,方選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加減。若兼見瘡口下陷,可加黃耆以益氣升陷。

2. 血虛證

瘡面蒼白無華,新肉不生,伴面色萎黃、唇甲色淡,舌淡,脈細。治宜補血和營,方用當歸補血湯(黃耆、當歸),此方重用黃耆補氣以生血,體現「氣為血之帥」的理論。

3. 氣血兩虛證

瘡潰日久不斂,膿水淋漓,兼見形體消瘦、面色無華、心悸失眠,舌淡嫩,脈細弱。治宜氣血雙補,方選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黃耆、肉桂),此方溫補氣血,促進生肌長肉。

4. 中氣下陷證

瘡口久不收斂,甚則瘡面下陷,伴少氣懶言、食少便溏,舌淡胖有齒痕。治宜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方用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配伍與加減

臨床運用補法時,常需結合瘡瘍局部特點靈活加減:

  • 若瘡面微紅、隱痛,屬陰虛內熱者,可加生地、玄參以滋陰清熱。
  • 若瘡口周圍紫暗,屬血瘀者,可加丹參、赤芍以活血生新。
  • 若脾胃虛弱明顯,可加砂仁、陳皮以醒脾和胃,助藥力吸收。

使用時機與禁忌

瘡瘍補法必須嚴格把握適應證,僅適用於毒勢已去而正虛為主的階段。若瘡瘍潰後膿毒未盡,或仍有紅腫熱痛等實熱之象,則不宜單用補法,否則易致「閉門留寇」,反使邪毒內蘊。此時當以托毒外出為主,可選用托裡消毒散等方。

歷代醫家如陳實功《外科正宗》、汪機《外科理例》均強調,瘡瘍治療需分期論治,初期宜消、中期宜托、後期宜補,三者不可混淆。補法的精髓在於「因虛致瘡不斂,非補無以收功」,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辨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