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五行學說詳解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在中醫學中,五行理論被廣泛應用於闡釋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指導臨床診療。

《尚書·洪範》最早提出五行概念:「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這五種物質不僅代表具體元素,更蘊含了自然界的運動規律與相互關係。

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中醫學將五行與人體五臟系統密切結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 肝屬木: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與木的生發特性相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 心屬火: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溫煦全身,猶如火之溫暖。《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 脾屬土:脾主運化,如同大地化生萬物。《醫宗必讀》云:「脾土者,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 肺屬金:肺主氣司呼吸,肅降清氣,與金的清肅、收斂特性相應。《素問·靈蘭秘典論》稱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 腎屬水:腎主水液代謝,藏精納氣,具備水的潤下、封藏之性。《素問·六節藏象論》言:「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五行的生剋制化關係

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動態平衡關係:

  1. 相生關係

    • 木生火:肝藏血以濟心
    • 火生土:心陽溫煦脾土
    • 土生金:脾運化精微以充肺
    • 金生水:肺氣清肅下行助腎納氣
    • 水生木:腎精滋養肝血
  2. 相剋關係

    • 木克土:肝氣條達可疏泄脾土壅滯
    • 土克水:脾土運化可調節腎水代謝
    • 水克火:腎水滋潤可制約心火亢盛
    • 火克金:心火溫煦可制約肺金過涼
    • 金克木:肺氣肅降可抑制肝陽上亢
  3. 異常狀態

    • 相乘:一行過強,過度制約其所勝之臟
    • 相侮:一行過弱,反被其所不勝之臟制約

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所云:「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五行與人體整體觀

五行學說將人體臟腑、組織、官竅等聯繫為有機整體:

  • 肝系統:肝-膽-筋-目-爪-怒-酸
  • 心系統:心-小腸-脈-舌-面-喜-苦
  • 脾系統:脾-胃-肌肉-口-唇-思-甘
  • 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毛-悲-辛
  • 腎系統:腎-膀胱-骨-耳-發-恐-鹹

這種聯繫不僅體現在生理上,也表現在病理變化和治療方面。例如肝病患者常見易怒、目眩、筋脈拘急等症候,治療上可從肝論治,選用入肝經的藥物或針灸肝經穴位。

五行與自然界統一觀

中醫將人體五行系統與自然界的五方、五氣、五季、五味等相應:

  • 東方-春-風-木-酸
  • 南方-夏-暑-火-苦
  • 中央-長夏-濕-土-甘
  • 西方-秋-燥-金-辛
  • 北方-冬-寒-水-鹹

此理論指導臨床養生與治療,如春季屬木,與肝相應,宜養肝;冬季屬水,與腎相應,宜補腎。《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原則,正是基於這種天人相應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