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理論,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並且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主要用於解釋人體生理、病理和診療等方面的內容。
五行學說認為,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與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對應關係,即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五行學說認為,人體的健康與五行平衡密切相關。如果五行失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五行學說中的生克關係是指五行之間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關係。
五行相生關係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關係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學說中的相生相剋關係是用來說明人體各個臟器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人體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
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在臨床診療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以下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關於五行學說的論述:
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肝病患者有易怒、頭暈、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癥候,採用治肝的方藥或針灸肝經的穴位,能收到效果。
五行學說,隨著醫葯學的發展,內容有所豐富。但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也不免有某些牽強附會,脫離實際的內容。應予批判地繼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