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形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形志
五形志為中醫生理學重要名詞,源自《黃帝內經·素問·血氣形志篇》,指人體外在形體與內在情志之相互關係,及其對疾病發生之影響。「形」指身形、體態,反映個體生活狀態與勞逸程度;「志」則指情志、精神活動,涵蓋情緒與心理狀態。二者相合,形成五種不同體質類型,各類形志失衡時,疾病表現亦有所不同。
五形志的分類與病機
《素問·血氣形志篇》將「五形志」歸納為以下五種情況,並闡明其致病特點:
-
形樂志苦
- 特徵:形體安逸(如生活優渥、少勞作),但情志憂鬱、思慮過度。
- 病機:情志鬱結,影響氣血運行,使脈絡鬱滯,病症多見於「脈」,如心脈不暢、胸悶心悸,或血瘀證候。
- 中醫解讀:思傷脾,憂傷肺,長期情志不舒導致氣機鬱滯,進而累及血脈。
-
形樂志樂
- 特徵:形體與情志皆處安逸狀態,缺乏運動且精神鬆懈。
- 病機:氣血運行緩滯,肌肉鬆懈無力,病症多生於「肉」,如肌肉痿弱、肥胖濕重,或痰濕困脾。
- 中醫解讀:《內經》云「久坐傷肉」,氣血不運則肌肉失養,易生痰濕。
-
形苦志樂
- 特徵:形體勞苦(如體力勞動者),但情志愉悅、心境寬和。
- 病機:過勞傷筋,但情志調達,病症主要顯現於「筋」,如筋脈拘攣、勞損痠痛。
- 中醫解讀:肝主筋,勞力過度耗損肝血,但因情志舒暢,病位較淺。
-
形苦志苦
- 特徵:形體與情志皆處於困頓狀態,既勞累又憂思。
- 病機:氣血俱損,陰陽失調,病症多見於「咽嗌」,如咽喉乾燥、梅核氣(噎膈感),或虛火上炎。
- 中醫解讀:脾虛津虧,肝鬱化火,上灼咽喉,反映整體氣血虧虛兼氣滯。
-
形數驚恐
- 特徵:形體屢受驚嚇或長期處於恐懼狀態。
- 病機: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導致經絡氣血不暢,病症表現為「不仁」(肢體麻木、感覺異常)。
- 中醫解讀:腎主恐,驚恐傷腎,氣血逆亂,經絡阻滯,營衛不和。
五形志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五形志理論與中醫臟腑經絡學說密切相關:
- 形:關乎脾、肝、腎,因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形體狀態直接反映此三臟功能。
- 志:連結五志(怒、喜、思、憂、恐)與五臟(肝、心、脾、肺、腎),情志失調則臟腑氣機紊亂。
例如「形苦志苦」者,因脾主四肢肌肉,過勞傷脾,加上憂思傷脾,故易咽喉不適,此乃土虛木乘(肝鬱犯脾)、虛火上升之象。
臨床意義
五形志不僅為病因分類依據,更提示治則須「形神共調」:
- 形樂志苦:當疏肝解鬱,調暢氣血,如用逍遙散。
- 形樂志樂:需健脾化痰,加強運動,如六君子湯加減。
- 形苦志樂:宜養血柔筋,補益肝腎,如芍藥甘草湯配合養血藥。
- 形苦志苦:應益氣養陰,疏肝健脾,如甘麥大棗湯合歸脾湯。
- 形數驚恐:需安神定志,調補肝腎,如天王補心丹或磁朱丸。
此理論體現中醫「因人制宜」思想,強調辨證時須兼顧身形與情志,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