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虛

五虛為中醫病證名,指五臟精氣虛損所呈現的綜合證候,屬危重病機,反映五臟功能嚴重衰退。《素問·玉機真藏論》記載:「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唐代王冰對此註解:「虛謂真氣不足也。然脈細心也,皮寒肺也,氣少肝也,洩利前後腎也,飲食不入脾也。」指明五虛之證與五臟虛衰相對應。

證候解析

  1. 脈細
    脈象細弱無力,主心氣虛衰。心主血脈,心血不足則脈道不充,反映心陽不振,推動無力。
  2. 皮寒
    皮膚寒冷不溫,主肺氣虛損。肺主皮毛,司衛外,肺氣虛則衛陽不固,腠理失溫,故見皮寒。
  3. 氣少
    氣息微弱,言語無力,主肝氣不足。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虛則氣機鬱滯,升發無力,故見氣少。
  4. 洩利前後
    二便失禁或泄瀉不止,主腎氣虧虛。腎司二便,為封藏之本,腎陽衰則固攝無權,下元不固,故見泄利或遺溺。
  5. 飲食不入
    食慾全無,甚則拒食,主脾氣衰敗。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脾虛則胃不受納,生化之源匱乏。

病機與預後

五虛並見,標示五臟真氣虧竭,陰陽俱損,多見於疾病晚期或重證階段,預後不良。然若經救治後,飲食漸進、泄利得止,則表明胃氣來復,元陽未絕,病情或有轉機。

治療原則

當急予培補元陽,固護胃氣,以大補元煎、四君子湯、附子理中湯等方加減,峻補脾腎,溫振陽氣。針灸可取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以回陽固脫。

注:五虛之證需與「五實」對舉,《素問》云:「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二者一虛一實,均屬危候,然五虛以正衰為主,五實以邪壅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