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畜

「五畜」乃中醫傳統理論中對五種家畜肉類之總稱,包括牛、犬、羊、豬、雞等,其說最早見載於《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云:「五畜為益」,意指此五類畜肉可補益人體,輔助五穀主食之營養,協調臟腑機能。在中醫飲食養生理論中,五畜與五穀、五果、五菜並列,構成「五味調和」之飲食體系,強調依四時氣候、體質差異擇性而食,以達陰陽平衡。

五畜之性味與臟腑對應

  1. :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善補虛損,益氣血,尤適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黃牛肉溫補之力較強,水牛肉則性偏涼,可滋陰。
  2. :性溫味鹹酸,歸脾、腎經。具溫腎助陽、強筋骨之效,多用於腎陽不足、腰膝酸冷之證,古方常以狗肉配伍附子治下元虛寒。
  3. :性溫味甘,歸腎、脾經。為補陽之佳品,《本草綱目》載其能「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羊肉配當歸、生薑(當歸生薑羊肉湯)尤擅溫補血虛寒凝。
  4. :性平味甘鹹,歸腎、脾、胃經。滋陰潤燥,豐肌澤膚,豬腎可治腎虛腰痛,豬心輔以朱砂(古法)用於驚悸怔忡,然其性滋膩,多食易生痰濕。
  5. :性溫味甘,歸脾、胃經。黃雌雞補氣力強,烏骨雞兼益肝腎,治婦人崩漏帶下。雞肉富含「生氣」,為產後虛羸常用之品,如《飲食正要》之烏雞湯。

五行配屬與應用
五畜分應五行:牛屬土、犬屬金、羊屬火、豬屬水、雞屬木,與五臟(脾、肺、心、腎、肝)相合。如春季宜食雞(木)以應肝氣升發,冬季宜食羊(火)或犬(金)以溫腎禦寒。此配伍亦見於「五畜五菜」療法,如《千金要方》以羊肉合薤白治胸痹,取火土相生之理。

炮製與配伍
中醫強調五畜須經適當烹調以調其性:牛肉煨煮加黃酒可增行氣活血之效;犬肉忌與商陸同用;羊肉需配薑、椒制其膻而助溫散;豬肉燉湯加杏仁、白果可減其膩滯;雞肉入藥多去油取清湯,如《隨息居飲食譜》載「老雄雞熬膏,大補虛損」。

歷代醫家對五畜之應用各有側重:張仲景重羊肉溫補,朱丹溪謂豬肉「補陰功同熟地」,李時珍則詳考諸畜藥用部分(如牛黃、雞內金等)。五畜之妙,在於契合「藥食同源」之旨,然須辨體質、察時令,方得補益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