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癬(中醫皮膚病症分類)

一、五癬概說

五癬乃中醫皮膚病症之重要分類,首見於明代《瘍科選粹》卷六,為五種不同類型皮癬之統稱。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癬症多由風、濕、熱等外邪侵襲肌表,或內因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和所致。五癬各有其病理特徵與臨床表現,反映了中醫對皮膚疾病辨證論治的精細分類。

二、五癬分述

1. 濕癬

  • 特徵:皮膚瘙癢劇烈,如蟲行於上,抓搔後有滲液滲出
  • 病機:濕邪偏盛,蘊結肌膚。濕性黏膩,故見滲液;濕鬱化熱,則瘙癢甚
  • 證候:皮損邊界不清,表面潮濕,或有輕度糜爛,常伴有滲出
  • 關聯經絡:多與脾經、胃經濕熱有關

2. 風癬

  • 特徵:搔抓時可見白色鱗屑脫落
  • 病機:風邪侵襲,鬱於肌表。風性輕揚,故見白屑;風勝則燥,皮膚失潤
  • 證候:皮損乾燥,鱗屑細薄,邊緣稍隆起,多呈圓形或橢圓形
  • 關聯經絡:常與肺經風熱相關,因肺主皮毛之故

3. 頑癬

  • 特徵:遍佈全身而患者不自覺癢痛
  • 病機:邪氣深伏,氣血凝滯。久病入絡,感覺失常
  • 證候:皮損厚著,色暗紅或紫褐,表面粗糙,紋理加深
  • 關聯臟腑:多與肝腎陰虛、血瘀絡阻有關

4. 牛皮癬(又稱牛領癬)

  • 特徵:皮損處厚硬粗糙,如牛頸部之皮膚
  • 病機:痰瘀互結,肌膚失養。局部氣血凝滯,角化過度
  • 證候:皮損肥厚、苔蘚化明顯,表面有皸裂,狀如皮革
  • 病位特點:好發於頸項、肘膝等摩擦部位

5. 馬癬

  • 特徵:微感瘙癢,皮膚出現白色斑點且相互連接
  • 病機:氣血不榮,風邪外襲。白為氣虛之色,點狀相連示病邪擴散
  • 證候:皮損呈乳白色斑片,邊緣或有色素沉著,表面光滑
  • 特殊表現:類似現代醫學所述之色素脫失性皮膚病

三、五癬辨證論治要點

中醫治療五癬遵循「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原則:

  1. 濕癬:治宜清熱利濕止癢,常用萆薢滲濕湯加減
  2. 風癬:治宜疏風清熱潤燥,可選消風散化裁
  3. 頑癬:治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方用桃紅四物湯配合蟲類藥
  4. 牛皮癬:治宜化痰祛瘀、滋陰潤燥,常選大黃䗪蟲丸加減
  5. 馬癬:治宜益氣活血、祛風通絡,方用白駁丸加減

外治法亦甚重要,根據癬症不同,可選用苦參湯洗滌、青黛散外撲或各種油膏塗擦。《外科正宗》有云:「癬之為病,其因不一,有風濕熱蟲之異,總由血分風毒所成。」此語道出癬症複雜之病機。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更進一步闡明各類癬症的辨證要點與治療法則,豐富了五癬的理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