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牙(五芽)之中醫學探微

五牙之概念源流

五牙,又稱五芽,乃中醫與道教養生術語中一個重要概念。此說源自古代道家修煉術語,意指五行之生氣精華。《黃庭內景經》云:「存漱五牙不飢渴」,明示五牙與養生修煉之密切關係。在道教典籍中,五牙被視為天地五行之精微能量,修道者通過特定方法攝取此氣,可達致延年益壽之效。張伯端《悟真篇·自序》中所言「煉五芽之氣,服七曜之光」,更將五牙修煉提升至與天象相應之高深境界。

五行與五牙之對應

在中醫理論框架下,五牙與五行學說緊密相連,各有其特定對應關係:

  • 東方青牙:屬木,應肝,主春生之氣
  • 南方朱牙:屬火,應心,主夏長之氣
  • 中央黃牙:屬土,應脾,主長夏化育之氣
  • 西方白牙:屬金,應肺,主秋收之氣
  • 北方玄牙:屬水,應腎,主冬藏之氣

此五行之氣化生為五牙,實為五臟精氣之源動力,內養臟腑,外禦病邪。

五牙之生理作用

從中醫臟象學說分析,五牙對人體具有以下作用機制:

滋養五臟

五牙作為五行精氣,可直接濡養對應臟腑。《黃庭內景經》強調「五牙咸惡辛酸味」,指出五牙之氣清虛靈動,惡受濁味干擾。當五牙充盈,則五臟得養,功能協調。

調和氣血

五牙之氣貫穿三焦,運行於經絡之間,能促進氣血周流。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中論及:「五行之氣,流注五臟,化生五牙」,說明五牙對氣血調和的重要作用。

固本培元

五牙修煉實質上是通過調息、存想等方法,激發人體先天元氣,增強抗病能力。此與《素問》「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養生理念相通。

五牙修煉與中醫技術之關聯

傳統中醫養生術中有多種技術與五牙理論相關:

  • 服氣法:按五行時辰面向相應方位,吸入特定五行之氣以養五牙
  • 存思法:冥想五色氣(青、赤、黃、白、黑)分別進入五臟
  • 導引術:配合五禽戲等動作,引導五牙之氣循經運行
  • 齋戒法:通過特定飲食禁忌,保護五牙不受濁氣污染

《千金要方》中載有「服五方氣法」,即透過特定呼吸方式,採集自然界五方五行之氣以養五牙。

典籍中之五牙論述

歷代醫道典籍對五牙多有記載,形成系統理論體系:

  • 《黃庭內景經》提出「三關之中精氣深,五牙九轉別有琴」,闡明五牙修煉之精微
  • 《雲笈七籤》記載「五牙者,五行之秀氣」,詳細描述五牙採集方法
  • 《修真十書》論述五牙與五臟神之關係,指出修煉五牙可調和臟腑功能
  • 《上清黃庭內景經》註解云:「五牙真氣,養育群方」,強調其滋養全身之效

宋代《聖濟總錄》將五牙理論與醫學實踐相結合,記錄了多種基於五牙學說的治療方法。

此五牙理論在歷史發展中,逐漸與中醫五行學說、臟象理論深度融合,成為傳統醫學養生體系中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