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養詳述

「五養」為中醫養生重要理論,根源於「天人相應」思想,強調人體五臟與自然四時節律相應調和。古代醫家依據《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之旨,提出「因時養臟」之法,將五臟保養與四季特性結合,形成系統性養生框架。

一、春養脾

春季屬木,主生發,與肝氣相通。然中醫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論,肝氣過旺易克伐脾土,故春日宜調和肝脾。養脾之法,當疏肝健脾,飲食宜甘淡平和,如山藥、小米、紅棗等,避食生冷黏膩之物,以防濕滯困脾。《素問》云:「春三月,此謂發陳」,養脾即助氣血生化,順應肝氣疏泄之能。

二、夏養肺

夏季屬火,心氣當令,然暑熱易傷津耗氣,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暑邪多先犯肺。養肺之道,首重清潤,可食百合、銀耳、蓮子等潤肺之品,兼以益氣生津,如西洋參、麥冬。夏季陽氣外浮,肺衛不固,易感外邪,故《靈樞》強調「春夏養陽」,宜護衛肺氣,使腠理通暢。

三、秋養肝

秋季屬金,燥氣當令,肺金盛則易抑肝木。肝主疏泄,性喜條達,秋燥傷津可致肝血虧虛,情志抑鬱。養肝需滋水涵木,食酸味以斂肝陰,如山楂、烏梅,佐以枸杞、黑芝麻滋養肝血。《醫宗必讀》言:「肝為剛臟,非柔潤不和」,秋季柔肝即防金燥剋木,維持氣機升降。

四、冬養心

冬季屬水,腎氣主時,然水寒極易抑遏心陽。心為火臟,需腎陰上濟以制心火,若心陽不振則血脈凝滯。冬季養心,當溫補心陽,可食桂圓、紅景天,輔以艾灸內關、膻中等穴。《難經》云:「心脈居上屬火,腎脈居下屬水」,冬季心腎相交,需避寒就溫,以防陰寒痹阻心脈。

五、四季養腎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通應四季。《素問》稱「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無論何時皆當固護腎氣。冬季宜溫補,可食黑豆、核桃;春夏則需清補,如桑椹、山茱萸。另可按摩湧泉、叩齒咽津,以激發腎氣。因「五臟之陽非腎不能發,五臟之陰非腎不能滋」,故養腎實為五臟調養之根基。

總論
五養理論體現中醫「治未病」核心,透過順應四時、調和五臟,達致陰陽平衡。其配伍原理深植於五行生剋,如春養脾防肝乘、夏養肺制心火等,皆彰顯「臟腑相關」整體觀,為傳統養生實踐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