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噎

概念

五噎為中醫病證名,指噎膈病中五種不同證型的分類體系。此概念最早見於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其後歷代醫家各有發揮,形成兩大主要分類系統:一為病因病機分類,二為症狀表現分類,均屬「噎膈」病範疇。

分類體系

1. 《諸病源候論》分類

巢氏在《否噎病諸候》中提出:

  • 氣噎:因情志不舒,肝氣鬱結,胸膈痞塞,吞咽時氣逆上衝所致
  • 憂噎:七情傷肺,肺氣失宣,伴憂思過度之精神症狀
  • 食噎:飲食不節,食滯胃脘,氣機壅滯,吞咽梗阻
  • 勞噎:過勞傷脾,中氣虧虛,運化失常而發
  • 思噎:思慮傷脾,氣結痰凝,多見知識階層

病機要點在於「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行」,情志因素(憂恚嗔怒)為重要發病誘因。

2. 《證治匯補》分類

清代李用粹於《證治匯補·卷五》另立五噎系統,從病理產物立論:

  • 氣滯噎:肝鬱氣滯,胸膈脹滿,吞咽不利
  • 血瘀噎:久病入絡,瘀血阻膈,吞咽刺痛,肌膚甲錯
  • 火炎噎:陰虛內熱或肝火犯胃,症見口乾咽燥,食物灼熱感
  • 痰凝噎:痰氣交阻,喉間如有炙臠,嘔吐痰涎
  • 食積噎:飲食停滯,胃失和降,噯腐吞酸

此分類突顯「標實」特點,後世醫家常與巢氏分類互參應用。

病理演變

五噎發展多循「氣滯→痰阻→血瘀」階段:

  1. 初期以肝鬱氣滯為主,病在氣分
  2. 中期痰氣互結,可見梅核氣樣表現
  3. 後期氣血瘀滯,漸成有形之積(類似現代醫學食道狹窄或腫瘤)
    其病位雖在食道,但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尤其肝失疏泄為關鍵病機。

鑑別要點

  • 氣噎與憂噎:前者以氣逆為主,後者兼見情志抑鬱
  • 食噎與食積噎:前者偏食滯症狀,後者有明顯傷食史
  • 血瘀噎特徵:舌紫暗有瘀斑,脈澀,進行性吞咽困難
  • 火炎噎須辨虛實:實火苔黃燥,虛火舌紅少津

經典論述

《醫宗金鑒》補充:「五噎皆由七情傷髒,郁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明代張景嶽則指出:「噎膈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鬱……蓋氣結則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則痰涎聚結。」這些論述深化了五噎的病因病機理論。

(註:本文嚴格遵循傳統中醫理論框架闡述,未涉及現代醫學對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