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液: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探析
五液之定義與源流
「五液」為中醫生理學重要名詞,具有兩套經典理論體系:
- 五臟化液説
源於《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此説強調五臟與體液生成之對應關係,屬藏象理論之延伸。 - 水穀津液説
見於《靈樞·五癃津液別》,指水穀精微所化生的五種體液:汗、溺(尿)、唾、淚、髓,側重津液代謝途徑之分類。
五臟化液之詳細解析
1. 心主汗
- 生理基礎:心陽溫煦推動,使津液從肌腠排出為汗,《温病條辨》稱「汗為心液」
- 臨床意義:
- 心氣虛可見自汗
- 心陰虛易現盜汗
- 汗出過多可耗傷心陽
2. 肺主涕
- 生理功能:涕為肺竅之液,具潤澤鼻竅、防禦外邪作用
- 病機表現:
- 肺寒流清涕
- 肺熱見黃稠涕
- 肺燥則鼻乾無涕
3. 肝主淚
- 正常作用:淚液濡潤目睛,《銀海精微》言「淚乃肝之液」
- 異常狀態:
- 肝血虛可見目澀無淚
- 肝經濕熱致眵多黏淚
- 情志波動引發淚溢
4. 脾主涎
- 生理表現:涎為口津清稀部分,助消化與口腔濕潤
- 病理變化:
- 脾虛不攝見流涎
- 脾胃濕熱致口涎黏稠
- 小兒胃熱蟲積常見睡中流涎
5. 腎主唾
- 傳統認識:唾為稠厚口液,《難經》稱「腎液為唾」
- 養生應用:
- 導引術中的「漱津吞唾」法
- 腎虛精虧常見口乾少唾
- 腎陽不足可見多唾清冷
水穀津液説的補充內涵
《靈樞》所載五液另具深意:
- 汗:陽氣蒸化津液於肌表
- 溺:膀胱氣化之代謝產物
- 唾:腎精上承於口的表現
- 淚:肝血濡養目系的副產
- 髓:精血所化,充養骨空
此分類展現津液「同源異途」的特點,反映三焦氣化對水液的調節作用。
理論間的互補關係
兩套學説實則相互補充:
- 五臟化液着重「臟腑-體液」的生成關係
- 水穀津液強調「代謝-輸布」的生理過程
二者共同構成中醫體液調控的完整理論框架,為後世津液辨證奠定基礎。
經典文獻之延伸討論
歷代醫家對五液皆有發揮:
- 李東垣《脾胃論》強調「脾濕不化可致五液異常」
- 張景岳提出「五液過耗必傷其本臟」的病理觀點
- 温病學派將五液變化作為辨熱傷陰分程度之指標
此概念至今仍指導臨床診療,如通過觀察涕淚質地判斷病性、調節汗液治療心系疾病等,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思維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