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辨陰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辨陰證詳述
瘡瘍辨陰證乃中醫外科診斷之重要內容,首見於明代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卷一。此證屬瘡瘍八綱辨證中之陰證範疇,與陽證相對,其病機多因正氣不足,氣血虛弱,或寒邪凝滯所致。
臨床特徵
局部表現:
- 發病特點:起病緩慢,病程纏綿難愈
- 瘡形特徵:平塌散漫,根腳不清,界限不明
- 疼痛性質:不痛或僅有隱痛,偶見抽痛(寒性收引所致)
- 皮色變化:多保持本色不變,或呈紫暗、沈黑之象
- 溫度變化:觸之不熱或僅微熱
- 膿液特點:潰後膿水清稀,或夾雜敗絮狀物
- 癒合過程:難消、難潰、難斂,三難俱現
全身症狀:
- 氣血虛弱:面色㿠白無華,神疲乏力
- 陽氣不足:畏寒肢冷,喜溫惡寒
- 脾胃虛弱:納呆食少,大便溏薄
- 津液不固:自汗盜汗並見
- 脈象舌象:脈多沉細無力,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
病因病機
此證形成之根本在於正虛邪戀,具體可分為:
- 陽氣虛衰: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肌腠,寒凝經絡
- 氣血兩虧:營衛失和,腠理不密,外邪乘虛而入
- 寒濕凝滯:外感寒濕之邪,與內在虛寒相合,凝滯氣血
- 痰瘀互結:久病入絡,痰濕與瘀血搏結,阻滯局部
《外科正宗》特別指出:「陰疽之證,皮色不變,不痛不熱,此氣血寒凝所致。」強調其與陽證瘡瘍之紅腫熱痛有本質區別。
辨證要點
臨床辨識需把握三大關鍵:
- 辨病勢:發病緩、病程長、癒合遲
- 辨形色:瘡平塌、色晦暗、溫不顯
- 辨虛實:雖局部有邪實,然整體屬正虛
尤須與半陰半陽證相鑑別:後者介於陰陽之間,表現為瘡形雖漫腫但微紅,疼痛不甚但可耐受,微熱而不灼手,此為正氣尚能與邪氣交爭之象。
病理轉歸
陰證瘡瘍若失治誤治,可能出現三種轉歸:
- 陽化轉機:經溫補托毒,正氣來復,陰證轉陽,瘡頂漸起,疼痛增加,此為佳兆
- 內陷危候:正不勝邪,毒邪內攻,出現神昏譫語等內陷之證
- 頑固不愈:形成慢性潰瘍,纏綿數月甚至數年不愈
歷代醫家如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進一步完善此理論,提出陰疽治法當以「溫補托裡」為大法,忌用寒涼克伐之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