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五宜」學說探微

「五宜」之說,源出《靈樞·五味》,屬中醫傳統食療理論之重要組成部分。此學說依五行生剋之理,將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等食材分別對應五臟系統,提出針對臟腑病證之飲食調配原則。其理論深植於中醫整體觀念與臟象學說,體現「藥食同源」之傳統養生思想。

理論淵源與五行配屬

「五宜」理論以五行學說為框架,將食物之性味、色澤、質地等特性與五臟生理特性相互聯結。《黃帝內經》提出「五味入胃,各歸所喜」之論,明示飲食與臟腑間存在特定親和關係:

  • 脾系統(屬土)宜甘味調補,對應食材為秫米(性甘溫,和胃安中)、牛肉(甘溫補脾)、棗(甘溫補中益氣)、葵(甘寒滑利)。其配伍深合脾喜燥惡濕之性,甘溫之品助運化,佐以葵菜防壅滯。
  • 心系統(屬火)宜赤色苦味,配伍小麥(甘涼養心除熱)、羊肉(甘熱溫補心陽)、杏(酸溫斂心肺)、薤白(辛苦溫通陽散結)。此組食材體現「以苦瀉之,以鹹補之」之心病調理原則,兼顧心陽溫煦與血脈通利。
  • 腎系統(屬水)宜黑色鹹味,取大豆黃卷(甘平利水滲濕)、豬肉(鹹寒滋陰)、栗子(甘溫補腎氣)、藿香(辛微溫化濕醒脾)。暗含「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之經旨,通過辛開苦降以助氣化。
  • 肝系統(屬木)宜酸味青色,配伍火麻仁(甘平潤燥)、犬肉(酸溫溫肝脈)、李子(酸澀清肝)、韭菜(辛溫疏肝)。體現「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調肝法則,辛散與酸收並用以平秘肝氣。
  • 肺系統(屬金)宜白色辛味,選用黃黍(甘微寒益肺陰)、雞肉(甘溫補肺氣)、桃子(辛酸斂肺津)、蔥白(辛溫宣肺通陽)。符合「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的治療思路,注重宣降相因。

臟腑辨證與食材機理

從臟腑辨證角度析之,「五宜」食材之配伍體現中醫「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則。如:

  • 脾病配膳中,秫米與大棗甘溫補土,牛肉血肉有情之品益氣力,佐葵菜甘滑通利,防補益過滯。此配伍適用於脾陽虛弱、運化失職之證,暗合「脾德在緩,以甘補之」之經義。
  • 心病組方以小麥養心除煩為君,羊肉溫通心陽為臣,杏、薤白調暢氣機為佐使。針對心陽不振、胸痹絞痛之候,體現「心病宜溫通」的治療大法。
  • 腎病食譜中,大豆黃卷利水而不傷正,豬肉滋腎陰,栗子溫腎陽,藿香醒脾以防滋膩。反映「腎主水液」生理特性,適用於腎虛水泛之證。

理論發展與臨床思考

歷代醫家對「五宜」理論多有發揮。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擴充五宜食材,強調「五臟所宜食者,有治病之功」;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結合蒙漢飲食習俗,發展出更具操作性的臟腑調補膳方。

值得注意的是,「五宜」學說中的食材配伍,實質蘊含中醫「性味歸經」理論精髓。如薤白歸肺胃大腸經,善通陽散結,與羊肉配伍可增強溫通心陽之效;蔥白辛溫走竄,能宣通肺衛,與黃黍相伍則補而不滯。此類組合體現中醫「相須相使」的配伍智慧。

學術價值探討

從現代科學視角審視,「五宜」理論中食材與臟腑的對應關係,雖難以完全用營養成分解析,但其整體調節思路與現代功能醫學有相通之處。如大豆所含異黃酮對腎功能的保護,牛肉中左旋肉鹼對心臟能量的促進等,皆可視為傳統經驗的科學註解。

該理論在慢性病調理、體質養護方面仍具指導價值,然具體應用時須遵「辨證施食」原則,結合患者體質、病機變化和時令特點靈活化裁,避免機械套用五行公式。歷代醫家對「五宜」食療的發展,正是中醫理論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