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疫

五疫乃中醫學中對多種疫病的統稱,古人依據五行學說,將疫病分為「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五大類,此分類不僅反映疫病的特性,亦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五疫理論源流

五疫之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意指五類疫病具強烈傳染性,易在人羣中流行。此理論以五行為框架,將自然界氣候變化、臟腑功能及外感病邪相互聯繫,闡述疫病的發生與傳變規律。

五疫分類與特徵

  1. 木疫

    • 五行屬木,對應肝臟,與風氣相通。
    • 病徵多見眩暈、抽搐、肢體強直,或發熱伴隨惡風。
    • 好發於春季,因風邪主動,易夾雜其他邪氣致病。
  2. 火疫

    • 五行屬火,對應心臟,與暑熱相關。
    • 臨床表現為高熱、煩躁、譫語、皮膚斑疹,或吐血衄血。
    • 夏季為其主令,火性炎上,故症狀多見於上部。
  3. 土疫

    • 五行屬土,對應脾臟,與濕氣相應。
    • 以脘腹脹滿、嘔吐泄瀉、肢體困重為特點,病程纏綿。
    • 長夏濕土當令,濕邪黏滯,易阻礙氣機。
  4. 金疫

    • 五行屬金,對應肺臟,與燥氣相合。
    • 症狀常見咳嗽氣逆、咽喉乾痛、皮毛枯槁,或見咯血。
    • 多發於秋季,燥邪傷津,易襲肺衞。
  5. 水疫

    • 五行屬水,對應腎臟,與寒氣相應。
    • 表現為畏寒肢冷、水腫、下利清穀,或腰脊疼痛。
    • 冬季為主氣,寒性凝滯,易傷陽氣。

五疫與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五疫的發生與「時令不正之氣」密切相關。當天地氣候異常(如非時之風、暑、濕、燥、寒),人體正氣不足時,戾氣(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乘虛而入,循五行屬性侵犯相應臟腑,引發特定疫病。其傳變亦符合五行生剋規律,如木疫可傳脾(木剋土),火疫可耗肺(火剋金)等。

古籍論述與應用

《黃帝內經》強調,預防五疫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主張通過調攝精神、鍛鍊體魄以固護正氣。治療上,除針對症狀用藥外,亦需結合五行屬性,如木疫治以疏肝息風,火疫清心瀉火等,體現「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原則。

此理論不僅是古代醫家應對疫病的重要依據,亦為後世溫病學派的發展奠定基礎,如明清時期對「戾氣」致病說的深化,均可見五疫學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