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陰氣俱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陰氣俱絕
病證名,為中醫臟腑病機之重證,指五臟陰精之氣衰竭殆盡,乃至神機失守的瀕危狀態。五臟(心、肝、脾、肺、腎)之陰氣,乃人身精、血、津液所化,為神志活動之根本。《靈樞·經脈》明言:「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文中「五陰」即五臟陰精,「志」屬腎所藏,為五神(神、魂、魄、意、志)之一,其敗象預示臟真潰散、生機將絕。
病機與表現
此證多因久病耗損、誤治傷陰,或邪氣熾盛、劫奪真陰所致。五臟陰氣互根互用,一臟陰竭常累及他臟,終至整體陰陽離決:
- 目系轉動:足厥陰肝經連目系,肝陰竭則筋脈失養,牽引目系攣急,故見眼球固定或震顫。
- 神志昏瞀:心陰絕則神明無主,腎陰涸則志失所藏,故病人先現精神渙散,繼而昏迷不醒。
- 預後凶險:古籍謂「一日半死」,蓋陰氣驟脫,陽無所附,陰陽離決而命終。
理論延伸
- 與「五臟氣絕」之別:此證專指陰精耗竭,不同於《難經》所言臟氣功能衰竭(如「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二者雖皆屬危候,然病機有陰陽之異。
- 與「脫證」關聯:後世醫家將此歸類為「陰脫」範疇,若兼見汗出如油、脈微欲絕,則為陰陽俱脫之候。
此證古籍記載雖簡,然深刻體現中醫「形神合一」之論——五臟精微內養神志,陰竭則神泯,為臨牀辨識瀕危症狀之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