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癭

五癭為中醫病名,係指五種癭病之總稱,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其中載有五癭丸方,並於「癭瘤第七」列舉「治石癭、氣癭、勞癭、土癭、憂癭等方」。《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五則記載五癭為「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癭病多因氣血瘀滯、痰濕凝聚或情志失調所致,臨床表現以頸部腫塊為主,依其形狀、質地、病因及患者體質而分類。歷代醫家對五癭之分類略有差異,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所述五癭為「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

歷代醫籍所述五癭

1. 石癭

  • 特徵:腫塊堅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生長迅速,推之不移。
  • 病因病機:多因情志鬱結、肝脾失調,或外感邪毒,致使氣滯痰凝血瘀,結聚成癭。
  • 治則: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可選用海藻玉壺湯加減。

2. 氣癭

  • 特徵:腫塊柔軟,隨喜怒消長,多見於頸前瀰漫性腫大。
  • 病因病機:與情志不暢、肝氣鬱結相關,氣機不暢則痰濕凝聚。
  • 治則:疏肝理氣、化痰散結,常用四海舒鬱丸或柴胡疏肝散加減。

3. 勞癭

  • 特徵:多見於長期勞倦、氣血虧虛者,腫塊較為柔軟,進展緩慢。
  • 病因病機:因過勞傷氣、脾胃虛弱,運化失職,痰濕內停,與氣血搏結而成。
  • 治則:健脾益氣、化痰消癭,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二陳湯加減。

4. 土癭(泥癭)

  • 特徵:腫塊質地較軟,色澤晦暗如土,或伴有局部皮膚色素沉著。
  • 病因病機:多因飲食不節或水土不服,脾胃功能受損,痰濕壅滯,結聚為癭。
  • 治則:健脾祛濕、化痰散結,可選用六君子湯合消瘰丸。

5. 憂癭

  • 特徵:與情志抑鬱密切相關,腫塊大小隨情緒波動變化。
  • 病因病機:長期憂思氣結,肝失疏泄,氣血瘀滯,痰凝不散。
  • 治則:疏肝解鬱、化痰散結,方如逍遙散合半夏厚朴湯。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述五癭

1. 肉癭

  • 特徵:頸部腫塊質地柔軟,邊界清晰,皮色不變。
  • 病因病機:痰濕凝聚,與氣血搏結所致。
  • 治則:化痰散結、調暢氣血,可選用海藻昆布散加減。

2. 筋癭

  • 特徵:腫塊觸之堅韌,伴局部筋脈暴露或牽掣感。
  • 病因病機:肝血不足,筋脈失養,兼有痰瘀阻絡。
  • 治則:柔肝養血、通絡散結,可用芍藥甘草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3. 血癭

  • 特徵:腫塊色澤暗紅或有瘀斑,按之疼痛,或伴有出血傾向。
  • 病因病機:血熱妄行或氣滯血瘀,脈絡損傷,瘀血積聚。
  • 治則:涼血化瘀、通絡散結,可選用犀角地黃湯加活血化瘀之品。

綜上所述,五癭之名雖歷代醫籍所述分類略有出入,然皆以局部腫塊為主證,病因病機多與氣滯、痰凝、血瘀相關,治療上亦須結合辨證施治,或疏肝解鬱,或化痰散結,或活血化瘀,以達標本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