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硬
五硬為中醫兒科病證名,指小兒頭頸、四肢或軀幹出現僵硬不適之症候群。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有不同闡述,茲分述如下:
一、歷代醫論析義
- 《古今醫統》論五硬
載「頭硬不能俯視,氣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歸因於「稟賦不足,真陽大虛」。此類患兒多伴面色青白、肢冷息微,屬陽氣衰微、寒凝經脈之證。治法以溫補脾腎、回陽救逆為主,方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佐柴胡、升麻升提陽氣,意在運中焦、溫命門,使氣血得充而筋脈得濡。 - 《幼科鐵鏡》從肝風立論
認為五硬係「肝受風邪,頭頸手足強直」,屬肝風內動或外風引動內風之證。其特點為筋脈拘急、角弓反張,或伴目斜視、躁動不安。治法宜平肝熄風,可參照痙證(如驚風)處理,選方如羚角鉤藤湯或鎮肝熄風湯加減,配合針刺太衝、風池等穴以疏調肝氣。 - 《幼幼集成》分列五部位
明指「手硬、腳硬、腰硬、肉硬、頸硬」,強調局部經絡氣血壅滯。此說結合形證,提示五硬可因寒、因風、因痰瘀阻絡,需辨部位與兼症。例如腰硬多責之腎與督脈,頸硬常涉及太陽經,臨床可配伍相應引經藥。
二、病因病機探微
中醫認為五硬之成,與下列機制相關:
- 陽虛寒凝:先天不足或久病傷陽,致寒凝血脈,肢節失溫。
- 肝風內動:熱極生風或陰虛風動,筋脈失養而攣急。
- 痰瘀阻絡:產傷、外傷致氣滯血瘀,或脾虛生痰,膠結經隧。
- 外邪襲絡:風寒濕邪客於肌腠,氣血運行不暢。
三、辨證分型與用藥舉隅
-
陽虛寒滯證
- 主症:肢體僵硬發涼,面色晦暗,小便清長。
- 治法:溫陽散寒通絡
-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重用桂枝、細辛溫通經脈。
-
肝風亢逆證
- 主症:肢體強直抽搐,煩躁哭鬧,舌紅苔黃。
- 治法:涼肝息風
- 方藥:天麻鉤藤飲去杜仲、益母草,加羚羊角粉、僵蠶。
-
痰瘀痹阻證
- 主症:局部僵硬腫脹,肌膚甲錯,舌紫暗。
- 治法:化痰逐瘀
- 方藥: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酌加地龍、白芥子。
四、外治法與調護
- 灸法:取命門、關元等穴艾灸,適用於陽虛證。
- 推拿:揉按膀胱經背俞穴,配合拿風池、揉陽陵泉。
- 敷貼:以肉桂、川芎研末調薑汁敷湧泉,溫引氣血下行。
(註:本文專述中醫理論,臨床應用須遵醫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