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有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有餘
五有餘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名詞,首見於《素問·調經論》。此概念指出人體五種基本生命物質——神、氣、血、形、志若受邪氣侵襲而過盛,將產生特定病理表現。此五者分屬五臟所主,其有餘實質反映五臟功能失衡,邪氣壅滯之狀態。
五有餘具體表現
1. 神有餘
- 臟腑關係:心主神明,神有餘實指心火亢盛
- 臨床特徵:
- 無故嬉笑不止(「笑不休」)
- 煩躁不安,言語錯亂
- 面赤舌絳,脈數有力
- 病機:
心陽過亢,擾動神明,多因情志過極或熱邪內擾所致。《黃帝內經》指出:「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此現象與現代醫學「欣快症」有相通之處。
2. 氣有餘
- 臟腑關係:肺主氣司呼吸,氣有餘多責之肺失宣降
- 臨床特徵:
- 喘促咳嗽(「喘咳上氣」)
- 胸膈滿悶,痰聲漉漉
- 脈象浮滑或弦緊
- 病機:
氣機壅逆,肺失肅降,常見於外邪犯肺或痰飲內停。《醫宗金鑒》補充:「氣實者,胸滿喘急,此邪氣壅肺之候。」
3. 血有餘
- 臟腑關係:肝藏血主疏泄,血有餘多與肝氣亢逆相關
- 臨床特徵:
- 易怒暴躁(「血有餘則怒」)
- 頭目脹痛,脇肋刺痛
-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 病機:
肝血瘀滯或肝陽上亢,《靈樞·本神》言:「肝藏血,血舍魂」,血瘀化火則魂不守舍,呈現情緒失控。王清任《醫林改錯》進一步闡述血瘀致怒的機理。
4. 形有餘
- 臟腑關係:脾主肌肉四肢,形有餘多因脾運失職
- 臨床特徵:
- 脘腹脹滿(「腹脹」)
- 二便閉澀(「涇溲不利」)
- 身重困倦,舌苔厚膩
- 病機:
脾失健運,濕濁內停,《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形有餘實為脾實證,與「脾約」證候有相似之處。
5. 志有餘
- 臟腑關係:腎藏志主司二便,志有餘反映腎氣壅滯
- 臨床特徵:
- 腹脹伴腸鳴(「腹脹飧泄」)
- 腰膝酸重,夜尿頻數
- 脈沉緊或弦滑
- 病機:
腎陽不足而寒濕內聚,或相火妄動,《類經》注:「腎志過用則精氣壅塞,故為脹泄」。此證需與「腎實熱證」相鑒別。
理論延伸
五有餘學說體現《內經》「有者求之」的辨證原則,後世醫家由此發展出「五實證」的治療方向:
- 瀉法治則:針對各臟有餘採用不同瀉法,如瀉心火用黃連,瀉肺氣用葶藶子
- 經絡調治:取相關經穴施針,如神有餘刺心經神門,血有餘刺肝經太衝
- 五行制化:運用五行相剋原理調節,如氣有餘(金)可用火刑金法
此理論與「五不足」形成對照,共同構成中醫虛實辨證的基礎框架,對後世溫病學派「邪氣壅盛」理論及臟腑辨證學說均有深遠影響。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其屬實熱、痰瘀或氣滯等不同病理實質。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