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乃中醫理論之核心概念,指人體內「心、肝、脾、肺、腎」五大臟器系統。根據《黃帝內經》臟象學說,五臟不僅為解剖形態之器官,更包含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與全身之聯繫,體現中醫「整體觀」之特色。


一、五臟之生理特性

《素問·五臟別論》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強調五臟主「藏蓄精微」:

  • 藏神明,主血脈,為一身之大主。《靈樞·邪客》稱其「五臟六腑之大主」;
  • 藏血,主疏泄,調暢氣機,其性剛健而喜條達;
  • 主運化,統血,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 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朝百脈而主治節;
  • 藏精,主水,納氣,為先天之本,內寓真陰真陽。

五臟亦與精神活動相關聯,《靈樞·本臟》云:「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具體而言:

  • 心藏神(主宰思維)、肝藏魂(謀慮)、肺藏魄(本能)、脾藏意(記憶)、腎藏志(意志)。

二、五臟與形體官竅之聯繫

中醫認為五臟通過經絡維繫外在組織,形成整體網路:

  1. 開竅於舌,其華在面,主血脈而榮色;
  2. 開竅於目,主筋,其華在爪(指甲);
  3. 開竅於口,主肌肉四肢,其華在唇;
  4. 開竅於鼻,主皮毛,其華在毛;
  5. 開竅於耳及二陰,主骨生髓,其華在髮。

此聯繫系統可解釋病理現象,如腎虛者多見耳鳴、髮白;肝血不足易現目澀、爪甲脆薄。


三、五臟間之生剋關係

五臟依五行相生相剋維持動態平衡:

  • 相生: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
  • 相剋:肝(木)剋脾(土)→脾(土)剋腎(水)→腎(水)剋心(火)→心(火)剋肺(金)→肺(金)剋肝(木)。

病理上,腎陰不足可致肝陽上亢(「水不涵木」);脾虛失運則肺氣失養(「土不生金」),體現「一臟失調,累及他臟」之特點。


四、五臟與六腑之表裏配屬

五臟屬陰,與六腑陽經互為表裏:

  • 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肺合大腸、腎合膀胱。
    《靈樞·本輸》指出臟病可治腑,如肺氣壅滯可通大腸以降氣;心火亢盛常清小腸以導熱下行。

五、五臟與時令氣候之對應

中醫強調「天人相應」,五臟應四時:

  • 春氣通肝、夏氣通心、長夏通脾、秋氣通肺、冬氣通腎。
    故春季宜疏肝,冬季宜補腎,順應自然以調養臟氣。

綜上所述,五臟系統透過精氣貯藏、官竅聯繫、臟腑互動及陰陽五行之調節,構築中醫理論體系之基石,亦為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