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痹

五臟痹為中醫病名,是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腎痹的總稱,首見於明代王肯堂所著《證治準繩·雜病》。其病機主要由於五臟氣虛,復受外邪侵襲,致使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病因病機

五臟痹的發生多與以下因素相關:

  • 正氣不足:五臟氣虛,衛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襲。
  • 風寒濕邪侵襲:外邪乘虛而入,痹阻經絡,內傳於臟。
  • 情志失調:憂思鬱怒,氣機不暢,影響臟腑功能,加重痹證。
  • 飲食勞倦: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不足,臟腑失養,痹證乃生。

其基本病機為臟氣虛損,邪痹經絡,導致臟腑氣血運行受阻,功能失調。

五臟痹的分類

1. 肝痹

  • 病因:肝氣鬱結,風寒濕邪侵襲,或筋痹日久不癒,內傳於肝。
  • 症狀:脅痛、夜臥易驚、多夢、驚駭、筋攣拘急,甚則陰囊收縮、小便不利。
  • 病機:肝主筋,邪痹肝經,氣血運行不暢,疏泄失常,肝風內動。

2. 心痹

  • 病因:心氣不足,寒濕痹阻心脈,或脈痹內傳於心。
  • 症狀:心悸、胸悶氣短、心痛如絞、面色青紫、肢體厥冷。
  • 病機:心主血脈,邪痹心脈,心血瘀阻,心神失養,甚則陽氣虛衰。

3. 脾痹

  • 病因:脾虛濕盛,風寒濕邪內侵,或肌痹內傳於脾。
  • 症狀:脘腹脹滿、四肢倦怠、嘔吐清水、肌肉酸痛、大便溏泄。
  • 病機:脾主運化,邪痹脾經,水濕不化,氣機壅滯,肌肉失養。

4. 肺痹

  • 病因:肺氣虛弱,風寒濕邪侵襲,或皮痹日久傳肺。
  • 症狀:咳嗽氣喘、胸悶痞滿、痰多黏膩、惡風畏寒、皮膚麻木。
  • 病機:肺主氣司呼吸,邪痹肺絡,宣降失常,痰飲內生,氣道不利。

5. 腎痹

  • 病因:腎氣虧虛,寒濕痹阻,或骨痹內傳於腎。
  • 症狀:腰背冷痛、膝脛痠軟、陽痿遺精、耳鳴耳聾、小便清長。
  • 病機:腎主骨生髓,邪痹腎經,骨髓空虛,腎陽不足,精氣虧損。

治療原則

五臟痹的治療以扶正祛邪、通痹止痛為主,根據臟腑虛實、邪氣偏盛,分別採用益氣、溫陽、祛濕、活血等法,並結合經絡辨證,調整氣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