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病
五臟病乃中醫理論中,五臟(心、肝、脾、肺、腎)功能失調所呈現的病理變化及臨床證候,最早見於宋代《小兒藥證直訣》,為臟腑辨證之核心。五臟各司其職,一旦受邪或虛損,則顯現相應病機與症狀。以下分述五臟病之要義:
1. 心病
心主血脈、藏神,為君主之官。心病多見血脈運行異常與神志失調:
- 實證:心火亢盛,可見面赤舌爛、煩躁失眠、口渴溲赤;痰火擾心則見狂躁譫語。
- 虛證:心血虛則心悸健忘、面色無華;心陰虛者虛煩盜汗;心陽虛則胸悶氣短、畏寒肢冷。
- 經絡證候:手少陰心經病可見胸痛、臂內後廉痛。
2. 肝病
肝主疏泄、藏血,性喜條達。其病多因氣機鬱滯或陰血虧耗:
- 實證:肝氣鬱結見脅脹太息;肝火上炎則目赤頭痛;肝陽上亢易眩暈耳鳴。
- 虛證:肝血不足致爪甲不榮、視物模糊;肝陰虛則脅痛隱隱、虛風內動。
- 經絡證候:足厥陰肝經病可現少腹脹痛、陰器疾患。
3. 脾病
脾主運化、統血,為後天之本。脾病多涉水穀不化與氣血虛弱:
- 實證:寒濕困脾致腹滿納呆、身重困倦;濕熱蘊脾則溲黃便黏、膚目發黃。
- 虛證:脾氣虛弱見食少便溏、面色萎黃;脾陽虛者水腫畏寒、完穀不化。
- 經絡證候:足太陰脾經病可有舌本強、股膝內側腫痛。
4. 肺病
肺主氣、司呼吸,為嬌臟。其病多關乎宣降失職與衛外不固:
- 實證:風寒束肺見咳喘痰稀;風熱犯肺則痰黃咽痛;痰濁阻肺致胸悶氣逆。
- 虛證:肺氣虛易自汗喘促;肺陰虛則乾咳少痰、聲嘶盜汗。
- 經絡證候:手太陰肺經病常見缺盆痛、臂內前廉痛。
5. 腎病
腎藏精、主水,為先天之本。腎病多屬虛證,鮮見實邪:
- 虛證:腎陽虛者腰膝冷痛、陽痿夜尿;腎陰虛則潮熱耳鳴、遺精經少;腎精虧虛現發脫齒搖、小兒五遲。
- 經絡證候:足少陰腎經病可見足心熱痛、脊股內側痛。
總括
五臟病之辨證,需結合氣血陰陽盛衰、經絡循行及五行生剋(如「肝病傳脾」之乘侮關係),方能明悉病機。歷代醫家如張仲景《金匱要略》以臟腑分篇論治,李東垣重脾胃調補,皆體現五臟病理論之精微。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