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五臟刺法

五臟刺法(又稱五臟針),是根據五臟病證的不同,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的方法。最早見於《靈樞·五邪》篇,其中記載了五臟病證的取穴方法。在《黃帝內經太素》中,五臟刺法被列為十二經脈刺法之一。

五臟病證

五臟刺法主要用於治療五臟病證。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

病證的取穴方法

五臟病證的取穴方法一般是根據病位、病性、病變程度等因素來確定。

五臟刺法的作用

五臟刺法具有以下作用:

  • 調和陰陽
  • 疏通經絡
  • 扶正祛邪

臨床應用

五臟刺法常用於治療以下病證:

  • 心悸、失眠、健忘、胸悶、腹脹、嘔吐、泄瀉、水腫、小便不利、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

注意事項

在臨床應用五臟刺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針刺。
  2. 針刺的力度和深度要適當,以免損傷臟腑組織。
  3. 針刺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4. 針刺後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針刺。

《靈樞·五邪》篇中的記載

以下是《靈樞·五邪》篇中關於五臟刺法的記載:

  • 心病刺心俞、膻中、內關、少海、大陵。
  • 肝病刺期門、太衝、中都、章門、大敦。
  • 脾病刺太白、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地機。
  • 肺病刺太淵、魚際、尺澤、孔最、列缺。
  • 腎病刺太溪、湧泉、照海、太沖、復溜。

這些穴位都是五臟病證的常用穴位,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具體治療還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