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刺

五臟刺為中醫針灸療法之一種,專指針對五臟病證所施行的取穴與針刺方法,其理論源自《靈樞·五邪》,後由《黃帝內經太素》明確稱之為「五臟刺」。此法以臟象學說為基礎,依據五臟生理功能與病理特點,選取相應經絡穴位進行調治,旨在疏通經氣、扶正祛邪,以達臟腑平衡。

理論依據

五臟刺之運用,緊扣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原則。《內經》提出「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強調五臟病變可透過對應之原穴調理。此外,《靈樞·本輸》亦載五臟之所「溜」、「注」、「行」等特定穴位,反映五臟之氣在經絡中的輸注規律。五臟刺即結合此類理論,針對肝、心、脾、肺、腎之虛實寒熱,選取本經或相關表裏經、母子經之穴位施針。

五臟刺之具體應用

  1. 肝病取刺
    肝主疏泄,其病多見氣滯、血瘀或陰虛陽亢。常取足厥陰肝經之太衝(輸穴、原穴)以調暢氣機,或配期門(肝募穴)疏肝理氣。若肝火旺盛,可加刺手少陽三焦經之外關以瀉火。
  2. 心病取刺
    心主血脈與神志,其病多見心悸、失眠或血脈瘀阻。首選手少陰心經之神門(輸穴、原穴)以寧心安神,或取內關(手厥陰絡穴)寬胸解鬱。若心陽虛衰,可刺巨闕(心募穴)溫通心陽。
  3. 脾病取刺
    脾主運化,其病多見濕困、氣虛或升降失常。多取足太陰脾經之太白(輸穴、原穴)健脾化濕,或配章門(脾募穴)調和中焦。若脾虛下陷,可加刺足三里(足陽明合穴)以升提中氣。
  4. 肺病取刺
    肺主氣司呼吸,其病多見氣逆、痰阻或衛外不固。常取手太陰肺經之太淵(輸穴、原穴)益氣宣肺,或刺中府(肺募穴)肅降肺氣。若風寒襲肺,可配風門(足太陽經穴)散邪解表。
  5. 腎病取刺
    腎主藏精與水液代謝,其病多見陰虛、陽虛或水泛。首選足少陰腎經之太谿(輸穴、原穴)滋補腎陰,或取京門(腎募穴)溫陽利水。若腎不納氣,可加刺復溜(經穴)固攝下元。

針刺手法與配伍

五臟刺之針法需依證候虛實而定。如《靈樞·經脈》所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實證多用瀉法(如捻轉提插瀉法),虛證則施以補法(如徐入緩出),並可配合艾灸以溫補臟氣。此外,五臟刺常結合「俞募配穴」、「原絡配穴」等原則,如肺病取肺俞配中府,肝病取太衝配光明(肝之絡穴),以增強療效。

總結

五臟刺作為中醫針灸之重要治法,體現「內病外治」之思想,透過經絡穴位調節五臟功能,其選穴與手法深植於《內經》理論體系。後世醫家更發展出「五臟俞刺」(取背俞穴)等變通之法,進一步豐富其臨床應用。此技法之核心,在於精準辨識臟腑病機,並依氣血陰陽之變化靈活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