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化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化液之中醫理論探微

五臟化液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概念,源自《素問·宣明五氣篇》,闡述五臟與體液生成之密切關係。經文言:「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此理論揭示五臟不僅主司生理功能,更能將水穀精微轉化為特定體液,通過外竅分泌於體表,形成人體津液代謝之重要環節。

五液與五臟之對應關係

  1. 心為汗
    心主血脈,血汗同源。《靈樞·營衛生會》稱「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說明汗液為心陽蒸化津液所致。臨牀上,自汗、盜汗多與心氣虛或心陰虛相關,而大汗淋漓可視為心陽暴脫之兆。
  2. 肺為涕
    肺開竅於鼻,其液為涕。正常涕液潤澤鼻竅,若肺失宣降,可見涕液異常:《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肺熱者涕黃」,風寒襲肺則涕清量多。久咳肺虛者,常見涕稀如水,反映氣津失攝。
  3. 肝為淚
    肝藏血,開竅於目,其液為淚。《銀海精微》指出淚為肝之陰血所化。情志抑鬱可致肝鬱化火,目澀淚少;肝經風熱則迎風流淚;若淚液失控外溢,或與肝血不足、約束無權有關。
  4. 脾為涎
    涎為口津清稀部分,脾之精氣所化。《醫學正傳》云:「涎者,脾之液也。」小兒流涎多因脾虛濕盛;成人口中涎多黏稠,常屬脾熱上蒸;若涎少口乾,則可能為脾陰不足之象。
  5. 腎為唾
    唾屬口液中稠厚者,《難經·三十四難》稱「腎液為唾」。腎精充足則唾液濡潤,腎陽虛者唾多清冷,腎陰虛則口乾唾少。修煉家重視「漱津咽唾」,即源於腎唾能滋養元氣之說。

五液之臨牀意義
張志聰於《素問集注》強調:「五臟受水穀之津,淖注於外竅而化為五液。」故五液之質地、分量異常,實為五臟功能與津液代謝之鏡象。如:

  • 淚少目乾合併脅痛,可辨為肝血虧虛;
  • 涕黃稠伴咳嗽,多屬肺熱壅盛;
  • 唾中帶血絲或見於腎陰虛火旺。

此理論不僅對體液異常提供辨證思路,更體現中醫「臟-竅-液」一體之整體觀,為診察內在臟腑病機的重要外候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