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苦欲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苦欲補瀉詳論
五臟苦欲補瀉為中醫用藥之核心法則,源自《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旨在依五臟生理特性及病理變化,選用相應性味藥物以調其偏盛。此理論貫穿中醫辨證施治,以下分述五臟之苦、欲、補、瀉要義。
肝臟
- 肝苦急:肝主筋,過度緊張或拘急(如抽搐、煩躁)時,宜用甘味藥緩和。甘能緩急,如甘草、大棗。
- 肝欲散:肝性喜條達疏泄,若鬱結(如情志抑鬱、脅脹),當用辛味藥發散。辛能行氣,如柴胡、川芎;「用辛補之」,因順應肝性即為補。
- 酸瀉之:若肝氣疏泄太過(如易怒、頭目脹痛),需酸味收斂以制之,如白芍、五味子。
心臟
- 心苦緩:心氣渙散(如心神不寧、注意力渙散)時,宜用酸味藥收攝,如五味子、山茱萸。
- 心欲軟:心火亢盛(如煩熱、口舌生瘡)需咸味軟堅降火,如芒硝、玄參;「用咸補之」,因咸能調和心火亢盛。
- 甘瀉之:過度軟散致心氣虛弱時,以甘味緩瀉,如炙甘草、人參。
脾臟
- 脾苦濕:脾惡濕,濕困脾胃(如腹脹、食少)時,當用苦味藥燥濕,如蒼朮、厚朴。
- 脾欲緩: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時,宜甘味緩補中焦,如黃耆、飴糖;「甘補之」即健運脾氣。
- 苦瀉之:濕濁壅滯時,苦味能瀉濕邪,如黃連、黃芩。
肺臟
- 肺苦氣上逆:肺失肅降(如咳嗽、氣喘)時,需苦味降泄,如杏仁、枇杷葉。
- 肺欲收:肺氣耗散(如自汗、久咳)時,當用酸味收斂,如五味子、烏梅;「酸補之」以固肺氣。
- 辛瀉之:外邪閉肺(如風寒表實)時,以辛味宣散瀉邪,如麻黃、蘇葉。
腎臟
- 腎苦燥:腎陰虧虛(如口乾、腰膝痠軟)時,宜辛味潤養,如細辛(取其辛潤通陽之功)、肉蓯蓉。
- 腎欲堅:腎虛不固(如遺精、小便頻數)時,需苦味堅陰固攝,如黃柏、知母;「苦補之」即益腎固本。
- 咸瀉之:腎水氾濫或相火偏旺時,以咸味瀉下(如澤瀉、牡蠣),引火下行。
此理論體現中醫「順其性為補,逆其性為瀉」之辨證思維,臨床須結合臟腑虛實寒熱,靈活運用五味調和之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