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六腑之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六腑之海:中醫理論要義探微

一、概念溯源與多重涵義

「五臟六腑之海」為中醫基礎理論核心概念,見載於《黃帝內經》多處篇章。其涵義可分為三種主要詮釋:

  1. 經脈系統層面:指足陽明胃經

    • 《素問·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強調其作為十二經脈中氣血最旺盛之經,主司輸布精微至全身臟腑。
  2. 臟腑功能層面:指胃腑

    • 《靈樞·五味》云:「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突顯胃主受納腐熟水穀,為氣血生化之源頭。
  3. 奇經八脈層面:指衝脈

    • 《靈樞·逆順肥瘦》載:「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因其貫穿三焦,統攝十二經脈氣血,又稱「血海」。

此三重詮釋實為一體多面,共同構成中醫學對人體「後天氣血輸布樞紐」的系統認知。

二、胃經與臟腑之海的關係

足陽明胃經行於體前,屬絡脾胃,其特質如下:

  • 氣血盛衰指標:陽明經多氣多血,《靈樞·經脈》稱其「主血所生病」。
  • 經脈調控作用:通過陽明經別「屬胃散脾」的聯繫,實現對五臟之氣的濡養。
  • 痿證治療關鍵:《素問·痿論》提出「治痿獨取陽明」,因其能提振臟腑氣血。

臨床所見,胃經穴位如足三里(合穴)、衝陽(原穴)等,均具強效調節整體氣血之功。

三、胃腑的核心樞紐地位

胃為「水穀之海」的生理機制體現於:

  1. 受納功能
    《難經·三十一難》言:「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其容納飲食的量度直接影響臟腑稟氣。

  2. 氣機樞紐
    胃氣主降,與脾氣上升構成中焦氣化核心,《醫學衷中參西錄》稱:「胃氣下行,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
  3. 衛氣之源
    衛氣「生於水穀,慓悍滑疾」,依賴胃中精微的轉化,此即《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穀」之理。

胃腑病變常引發連鎖反應,如《脾胃論》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四、衝脈的統攝功能

衝脈作為「十二經之海」,其特性包括:

  • 循行廣布:起於胞中,分為三支貫串脊柱、腹部及下肢,與腎經相併而行。
  • 氣血調蓄:《素問·上古天真論》描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顯示其與生殖氣血的密切關聯。
  • 病候特徵:《脈經》記載衝脈病可見「逆氣裏急」,反映其失調時對臟腑氣機的逆向影響。

衝脈與任、督二脈同出異名,構成「一源三歧」的結構,維繫生命根本之氣。

五、三種詮釋的內在聯繫

  1. 氣血生成鏈:胃腑腐熟水穀→胃經輸布精微→衝脈涵蓄調配
  2. 時空對應
    • 空間層次:胃(實體臟器)→胃經(通道系統)→衝脈(深層儲備)
    • 時間節律:胃主受納(即時消化)→陽明主闔(晝夜節律)→衝脈調週期(月經、生長發育)

此結構完整呈現中醫「海」的隱喻——既能匯聚精微,又可滋養百川(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