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中有記載:「五臟衄」為病證名,屬鼻衄的一種特殊類型,其病因與五臟功能失衡密切相關。此症非獨外感所致,乃由內傷七情過極,引動臟腑氣血逆亂而成。蓋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喜傷心,情志失調則臟氣乖戾,血隨氣逆,上衝清竅而發為衄血。
從病機而言,其關鍵在於「情志動血」與「氣血失和」。肝鬱化火則迫血妄行;肺失肅降則氣逆衄血;思慮傷脾則統血失司;驚恐傷腎則封藏不固;過喜傷心則血脈弛張。五臟功能受損,血不循經,蓄積胸中,復隨氣機上逆,湧入鼻竅而為衄。
此證之辨治,首當明辨病位與病性。肝火偏亢者,症見衄血色鮮紅兼脅痛目赤;肺氣上逆者,多伴咳嗽氣促;脾不統血者,衄血色淡而納呆乏力;腎陰虧虛者,見衄血時作時止兼腰膝痠軟;心火亢盛者,則衄血伴煩躁失眠。宜循臟腑辨證,選用龍膽瀉肝湯、瀉白散、歸脾湯、知柏地黃丸、導赤散等方加減化裁。
尤須注意,此證與單純外感風熱或胃火熾盛所致鼻衄有別,其治療貴在調暢情志、和調臟腑。若兼見氣滯血瘀者,可佐以理氣活血之品;陰虛火旺者,當滋陰降火並行。古方羚羊角散、茜根散等,亦常隨證加減運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