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瘧

概念淵源

五臟瘧為中醫古籍所載特殊瘧疾類型,首見於《內經》〈刺瘧篇〉,後世醫家如明代張景岳《類經》及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均有詳論。此證非單指五臟實質病變,實乃瘧邪深伏,與五臟氣化功能相搏所生之證候群。

病因病機

五臟瘧之形成,基於瘧邪(瘴毒、瘧氣)乘虛內陷,與臟腑經氣相結。其傳變路徑有三:

  1. 衛氣先傷:瘧邪由表入裡,循衛氣通道內陷
  2. 經絡為徑:沿三陰三陽經脈內傳所屬臟腑
  3. 伏邪發病:正氣虧虛時,潛伏之瘧邪乘機作亂

證候分型

肺瘧

《素問》謂「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

  • 主要見證:寒熱往來伴胸悶氣促,咳嗽痰黏,甚則咯血
  • 病機特點:瘧邪痹阻肺絡,宣降失常
  • 舌脈特徵:舌質紅苔薄黃,右寸脈浮滑或弦數

心瘧

《醫宗金鑒》載「心瘧煩熱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

  • 主要見證:先熱後寒,心悸煩躁,口舌生瘡,小便赤澀
  • 病機特點:瘧火擾心,營陰耗損
  • 舌脈特徵:舌尖赤絳,左寸脈洪大或芤

肝瘧

《症因脈治》云「肝瘧面色青,太息善怒,狀如死者」

  • 主要見證:寒戰劇烈,脅痛嘔逆,肢體拘急
  • 病機特點:瘧邪鬱阻肝經,氣機逆亂
  • 舌脈特徵:舌邊紫黯苔薄白,弦脈或沉緊

脾瘧

《瘧疾論》指出「脾瘧寒熱,腹痛腸鳴,肢體倦怠」

  • 主要見證:寒熱交作伴腹脹嘔惡,食少便溏
  • 病機特點:瘧困中州,運化失職
  • 舌脈特徵:舌淡胖有齒痕,關脈濡緩

腎瘧

《景岳全書》載「腎瘧腰脊痛,大便難,目瞑然」

  • 主要見證:寒從足起,腰痛如折,小便頻數
  • 病機特點:瘧邪沉伏少陰,真陰受灼
  • 舌脈特徵:舌根苔剝,尺脈沉細或數

辨證要訣

五臟瘧辨證需把握三要:

  1. 循經求證:見證與經脈循行部位相關
  2. 臟象相應:症狀反映臟腑功能失調特徵
  3. 時辰加重:發作時間與臟腑主時相合(如肝瘧多於丑時劇)

治療原則

歷代醫家治法各有所重:

  • 《內經》針法:強調刺其經脈之所在
  • 仲景方藥:以臟腑虛實定方劑寒熱
  • 溫病學派:重視透伏達邪,輕清透解

古籍精要

《證治準繩》特別指出:「五瘧雖分五臟,然邪之所湊,必因正虛,治當標本兼顧。」提示臨證需審辨:

  • 邪陷途徑(由經入絡或直中臟腑)
  • 氣血盛衰(在氣在血之異)
  • 陰陽消長(偏寒偏熱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