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氣

1. 生理學概念
在中醫學理論中,「五臟氣」泛指五臟(心、肝、脾、肺、腎)的正常生理機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五臟之氣各司其職,共同維繫氣血運行、陰陽平衡及臟腑協調。

  • 心氣: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主宰精神活動。心氣充沛則脈象和緩有力,神志清明。
  • 肝氣: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氣血運行與情志平衡。肝氣順達則情緒穩定,消化順暢。
  • 脾氣:主運化,負責水穀精微的消化吸收與輸布。脾氣健旺則肌肉豐盈,氣血充足。
  • 肺氣:主宣發肅降,司呼吸,調節水道。肺氣通暢則呼吸平順,皮毛潤澤。
  • 腎氣:主藏精,負責生長發育與生殖機能。腎氣充盈則骨骼強健,精力充沛。

五臟之氣相互資生、制約,形成動態平衡,中醫稱之為「五行生剋」,如肝氣疏泄有助脾氣運化(木剋土),腎氣溫煦可助心陽運血(水火既濟)。


2. 病理表現
《靈樞·九針論》提出五臟氣機失常的特徵性症狀,反映臟腑功能失調的關鍵徵兆:

  • 心主噫(噯氣):心氣不舒或心陽不足時,可能出現頻繁噯氣,多因氣機鬱滯或寒邪擾心。
  • 肺主咳:肺氣宣降失常,氣逆上衝引發咳嗽,常見於外感或痰濕壅肺。
  • 肝主語(多言):肝氣鬱結化火或肝陽上亢時,易出現言語增多、急躁易怒等情志失調。
  • 脾主吞(吞酸噯腐):脾氣虛弱或濕困中焦時,胃氣上逆導致吞酸、噯氣夾雜未消化食物氣味。
  • 腎主欠(哈欠):腎氣虧虛或精氣不足時,常見頻繁哈欠,反映機體能量匱乏或陽氣不升。

此外,五臟氣機失調亦可導致更複雜病變,如:

  • 肝氣犯胃:肝鬱克脾,引發脘脹、嘔逆。
  • 心肺氣虛:心肺共主氣血,氣虛可致胸悶、短氣。
  • 腎不納氣:腎氣虛衰則呼吸淺表,動則氣喘。

3. 辨證與調理
中醫診治五臟氣病時,注重透過脈診、舌象與症狀綜合分析,判断氣機失調的本質:

  • 虛證:如心氣虛、腎氣不固,宜補益(如人參、黃芪、山藥)。
  • 實證:如肝氣鬱結、肺氣壅滯,需疏泄理氣(如柴胡、陳皮、杏仁)。
  • 氣逆:如胃氣上逆常用旋覆花、代赭石降氣。

臨床亦重視五臟間的關聯,如「培土生金」(補脾益肺)、「滋水涵木」(補腎平肝)等治法,以恢復整體氣機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