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五臟熱,病證名。見《幼科證治準繩》。小兒五臟偏熱而引起熱證的合稱。即心熱、肝熱、脾熱、肺熱、腎熱。詳見各條。
五臟熱的病因,多由於小兒臟腑嬌嫩,外感六淫之邪,內傷飲食,或情志不遂,或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以致五臟偏熱,而發為本病。
五臟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口渴、煩躁、尿黃、大便乾燥等。此外,還可見到面色紅赤、舌紅苔黃、脈數等。
五臟熱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止渴為主。常用方藥有三黃片、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
五臟熱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小兒居住環境的清潔衛生,避免接觸傳染病患者。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暴飲暴食。
- 增強小兒體質,提高免疫力。
如果小兒出現發熱、口渴、煩躁、尿黃、大便乾燥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