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熱
五臟熱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明代《幼科證治準繩》,指小兒因五臟功能偏盛,陰陽失調而引發的熱性證候總稱。按臟腑分類,可分為心熱、肝熱、脾熱、肺熱、腎熱五種,其病機多與臟腑氣機郁滯、陰液耗損,或外邪內傳化熱有關。以下分述五臟熱之特徵與中醫辨析:
-
心熱
- 病機:心屬火,主神明,心火亢盛多因情志化火或外感熱邪內擾所致。
- 證候:煩躁不寧、口舌生瘡、面赤口渴、小便短赤,甚則譫語,舌尖紅絳,脈數。小兒可見夜啼驚悸。
-
肝熱
- 病機:肝主疏泄,性喜條達,鬱怒化火或風熱上侵,導致肝經火熾。
- 證候:頭痛目赤、脅痛口苦、易怒躁動,或見驚風抽搐;舌邊紅、苔黃,脈弦數。
-
脾熱
- 病機:脾主運化,過食辛熱厚味或濕邪蘊久化熱,困阻中焦。
- 證候:脘腹灼熱、口乾唇紅、嘈雜易飢,或見大便黏臭;舌苔黃膩,脈滑數。小兒常見口涎黏稠、掌心煩熱。
-
肺熱
- 病機:肺為嬌臟,外感風熱或痰熱內蘊,肺失清肅。
- 證候:咳嗽痰黃、氣喘息粗、咽喉腫痛,或鼻衄;舌紅苔黃,脈浮數。
-
腎熱
- 病機:腎屬水,主藏精,然陰虛火旺或相火妄動,可致虛熱內生。
- 證候: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耳鳴齒浮,小便短黃;舌紅少苔,脈細數。小兒腎熱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傷陰。
辨證要點
五臟熱證須結合臟腑生理特性與病理表現,區分虛實。如心、肝、肺熱多屬實火,常見於外感或急性病;脾熱多夾濕,腎熱則以陰虛內熱為主。治法上,實火宜清泄(如黃連瀉心湯、龍膽瀉肝湯),虛火宜滋陰降火(如知柏地黃丸)。傳統亦重視「五臟互聯」,如肝火可刑肺金,心火易下移小腸,臨證需整體調治。
古籍補充
《小兒藥證直訣》提及「五臟有熱,目赤驚搐」,強調熱邪動風之變;《醫宗金鑒》則分述五臟熱在小兒痘疹中的表現,如肺熱見疹色紫黯等,豐富了五臟熱的辨證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