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所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黃帝內經》「五臟所藏」理論探微
一、理論溯源與基本概念
「五臟所藏」學說肇始於《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其謂:「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此理論揭示人體五臟與精神意識活動之緊密聯繫,認為五臟不僅主司生理功能,更為各類精神活動之物質基礎。
在中醫形神一體觀下,「神」泛指人體生命活動之外在表現,涵蓋意識、思維、情感等高級神經活動。而「魄」、「魂」、「意」、「志」等,則為「神」之具體分化,各有所主,各有所藏。
二、五臟與神志的對應關係
1. 心藏神
心為「君主之官」,主宰生命活動。《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所藏之「神」,包含:
- 意識活動:如覺醒、認知、思維等
- 整體調控:協調其他四藏神志功能
心氣充足則神志清晰;心血虧虛可見健忘、失眠,熱擾心神則譫語躁狂。
2. 肺藏魄
魄屬先天本能性神志活動,《類經》注:「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具體表現為:
- 新生兒啼哭、吮吸等非條件反射
- 皮膚痛癢感知、自主呼吸等低級神經功能
肺氣宣降正常則魄安,肺病可見感覺異常或反射失調。
3. 肝藏魂
魂為隨心神而活動的意識,《靈樞·本神》稱:「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其功能包括:
- 睡眠中的夢境活動
- 謀慮、計劃等潛意識思維
肝血不足易現多夢易驚;肝火擾魂則夢囈紛紜。
4. 脾藏意
意指記憶、思維的持續與專注力,《醫宗金鑒》解為:「記所往事,思則輾轉不生他念。」表現於:
- 信息接收與儲存(記憶)
- 專注力與思維連續性
脾虛常伴有思慮不集中或強迫性思維。
5. 腎藏志
志為確定性意向與長程記憶,《類經》言:「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其特點為:
- 人生目標設定與堅持力
- 先天稟賦與潛意識動機
腎精虧損可致意志薄弱或記憶衰退。
三、理論的整體性與臨床意義
五臟所藏之神志雖各有側重,然相互為用:
- 「心神」統領整體,魄魂意志分司其職
- 肝魂肺魄構成基礎感知,脾意腎志主導高級認知
臨床辨治神志病證,需循此系統觀照,如:
- 多夢易驚者,當察肝血與肺氣
- 記憶減退者,需調脾腎兼顧
- 情志抑鬱者,責之肝失疏泄而累及心神
此理論深刻體現中醫「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為神志疾病的辨證論治提供重要框架。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豐富治法,如安神定魄、疏肝解郁、健脾養意等,皆本於五臟藏神之妙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