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所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所惡
五臟所惡,又稱「五惡」,為中醫理論中闡述五臟生理特性與對外界環境或病因偏惡關係的重要概念,源自《素問·宣明五氣篇》:「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其核心在於五臟因自身功能與屬性不同,對特定邪氣或環境變化易產生不適甚至病理反應。以下分述五臟所惡之理:
- 心惡熱
心屬火,主血脈而藏神。其性本熱,故外感暑熱或內生火邪易擾亂心神,耗傷心陰。臨床常見心火亢盛時,見煩躁、失眠、口舌生瘡,甚則神昏譫語。 - 肺惡寒
肺為嬌臟,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寒邪襲表易傷肺衛,使宣降失常,表現為咳嗽、氣喘、鼻塞流涕;寒性凝滯,更易阻滯肺氣,故《醫學心悟》云:「肺為清虛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 - 肝惡風
肝為風木之臟,主疏泄而喜條達。風性善行數變,內外風邪皆易引動肝風,致眩暈、抽搐、肢體震顫。肝陽化風或熱極生風時,更見中風、驚厥等急症。 - 脾惡濕
脾屬土,主運化水濕,性喜燥惡濕。濕邪困脾則運化失職,見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四肢困重。《臨證指南醫案》強調:「濕勝則濡瀉,脾病而四肢不用。」 - 腎惡燥
腎為水火之宅,藏真陰而寓元陽。燥邪耗傷腎陰,易致腰膝酸軟、眩暈耳鳴、津枯髓減。尤其久病或年老腎陰虧虛者,更忌燥熱劫陰。
此「五惡」之說,體現中醫「天人相應」與「臟腑生理病理一體觀」,臨床辨證時需結合五臟特性,輔以四診合參,以明病因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