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所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所主
「五臟所主」為中醫生理學重要理論,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原文曰:「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為五主。」此理論闡明五臟與人體組織結構之對應關係,反映中醫「藏象學說」中「臟器-形體」的整體聯繫。
五臟與形體之具體對應
- 心主脈
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血脈包括經脈與絡脈,為氣血運行之通道。《靈樞·決氣》云:「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心氣充沛,則脈道通利,血行暢達;若心氣不足,可見脈細弱或節律異常。臨床診脈時,通過脈象變化可推測心之功能狀態,故《素問·痿論》言「心主身之血脈」。 - 肺主皮
「肺主一身之表」,皮膚為人體最外層屏障,稱「皮腠」。肺氣宣發,輸布衛氣於肌表,溫養皮膚、調節汗孔開闔(玄府)。《靈樞·本臟》指出:「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肺氣虛弱時,衛外不固,易見汗出、畏風或皮膚乾燥;外邪侵襲肌表,亦常從肺論治,如風寒犯肺可見皮膚緊繃無汗。 - 肝主筋
筋為連結關節、主司運動之組織,包含肌腱、韌帶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肝生筋」,指肝藏血以濡養筋脈,肝氣條達則筋力柔韌。若肝血不足,可致筋脈拘急或弛縱,如眩暈肢麻、抽搐震顫;《素問·至真要大論》稱「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即與筋病相關。 - 脾主肉
「脾主運化」,肌肉賴水穀精微滋養。《靈樞·本臟》曰:「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脾氣健旺,則肌肉豐滿有力;反之,脾失健運時,可見四肢消瘦或鬆軟無力,甚至「大肉陷下」(嚴重萎縮)。此外,脾亦主四肢,故肢體倦怠常從脾論治。 - 腎主骨
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腎生骨髓」,說明骨骼生長與腎精密切相關。小兒發育遲緩(如囟門遲閉)、成人腰膝痠軟或齒搖髮脫,多責之腎精虧虛。另「齒為骨之餘」,牙齒鬆動亦常反映腎氣衰敗,如《雜病源流犀燭》云:「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
理論延伸與臨床意義
五臟所主理論融合「五行-形體-功能」三重關聯,例如:
- 五行相應:心(火)主血脈,血脈色赤屬火;腎(水)主骨,骨質堅硬屬水之潤下特性。
- 病理傳變:形體病變可內傳臟腑,如長期皮痹(皮膚麻木)可能影響肺氣;骨折久癒不愈者,需補益腎精。
- 診斷依據:觀察形體異常可推測臟腑病位,如肌肉萎縮多責之脾,骨折癒後遲緩多考慮腎虛。
此理論不僅用於解釋生理病理,更指導針灸選穴(如筋病取肝經太衝)、藥物歸經(如補骨脂入腎強骨),展現中醫「司外揣內」的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