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癇

五臟癇是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癲癇分類方法,由肝癇、心癇、脾癇、肺癇、腎癇五種類型組成。此病症最早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卷五,是中醫對癲癇病按五臟系統分類的重要理論。

基本概念

五臟癇源於中醫臟象學說,認為癇證雖表現為肢體抽搐、神志異常等外在症狀,但其根源在於五臟功能失調。不同臟腑受損所引發的癇證,其臨床表現、發病特點及治療原則各有不同。

各型特點與治療原則

肝癇

  • 病因病機:多由肝風內動、肝血不足或情志所傷所致,肝主筋,肝失濡養則風動筋急。
  • 臨床表現:發作時面目青紫,肢體強直抽搐,多伴兩目上視,叫聲如犬吠。
  • 治療原則:以平肝熄風為主,常用藥物如天麻、鉤藤、羚羊角等。
  • 代表方劑:天麻鉤藤飲加減。

心癇

  • 病因病機:多因心火熾盛、痰火擾心或心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
  • 臨床表現:發作時面赤目瞪,吐舌咬牙,或突然昏仆,口中作豬羊叫聲。
  • 治療原則:清心豁痰,寧神開竅,常用黃連、竹瀝、膽南星等藥。
  • 代表方劑:黃連溫膽湯加減。

脾癇

  • 病因病機:脾虛生痰,痰濁上蒙清竅,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所致。
  • 臨床表現:發作時面色萎黃,嘔吐痰涎,肢體抽動較緩,時發時止。
  • 治療原則: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常用半夏、陳皮、白朮等藥。
  • 代表方劑:六君子湯合滌痰湯加減。

肺癇

  • 病因病機:肺氣不足,痰蒙清竅,或外感邪氣誘發氣逆所致。
  • 臨床表現:發作時面色蒼白,氣促痰鳴,或有雞鳴樣叫聲,肢體抽動較輕。
  • 治療原則:宣肺化痰,調氣降逆,常用杏仁、桔梗、蘇子等藥。
  • 代表方劑:定喘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腎癇

  • 病因病機:先天不足或久病傷腎,腎精虧虛,髓海失養所致。
  • 臨床表現:發作時面色晦暗,肢體顫抖,小便失禁,或有呻吟聲,多見於兒童。
  • 治療原則:補腎填精,益智安神,常用熟地、山萸肉、龜板等藥。
  • 代表方劑:左歸丸或右歸丸加減。

辨證論治特點

傳統中醫治療五臟癇強調「清痰降火」為基本治法,並根據不同臟腑病機予以相應調補。有風者加用驅風藥,如防風、羌活;有痰者加用豁痰藥,如半夏、南星;因氣滯者加強理氣,如香附、枳實;因驚者加用鎮驚藥,如硃砂、龍齒。

中醫古籍《小兒藥證直訣》、《幼科發揮》等對五臟癇均有補充論述,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為精細的辨證分型與治療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五臟癇的分類不僅適用於小兒癇證,亦可指導成人癲癇的辨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