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五臟癇,病名。肝癇、心癇、脾癇、肺癇、腎癇的合稱。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五。治法皆以清痰降火為主,或加五臟補養之藥。有風者驅風,有痰者豁痰,因氣者清氣,因驚者鎮驚,各隨所得之由加減用藥。詳見各條。

五臟癇,又名五臟風,是指由於五臟功能失調,導致痰火上擾清竅所引起的一種以抽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其病因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主要為抽搐、角弓反張、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等。治療上以清痰降火、平肝熄風為主。

五臟癇的病因病機

五臟癇的病因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化火生痰,痰火上擾清竅,可導致五臟癇的發生。
  2.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脾胃受損,運化失常,痰濕內生,痰濕上擾清竅,可導致五臟癇的發生。
  3. 勞倦過度:勞倦過度,耗傷心脾之氣,心脾失健,運化失常,痰濕內生,痰濕上擾清竅,可導致五臟癇的發生。

五臟癇的臨床表現

五臟癇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抽搐、角弓反張、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等。抽搐的部位可不固定,可見全身抽搐,也可見局部抽搐。角弓反張是指患者四肢屈曲,頭後仰,呈角弓狀。口吐白沫是指患者口中流出白色泡沫。神志不清是指患者意識不清,言語不利,或昏迷不醒。

五臟癇的診斷

五臟癇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格檢查等進行診斷。

五臟癇的治療

五臟癇的治療以清痰降火、平肝熄風為主。常用方藥有:

  1. 安宮牛黃丸:主要成分為牛黃、犀角、朱砂、珍珠、麝香等,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作用。
  2. 羚羊角鉤藤湯:主要成分為羚羊角、鉤藤、天麻、白礬等,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作用。
  3. 鎮肝熄風湯:主要成分為天麻、鉤藤、白礬、珍珠、琥珀等,具有平肝熄風、鎮驚安神的作用。

五臟癇的預防

五臟癇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緒激動。
  2. 飲食要清淡,避免過食肥甘厚膩、生冷辛辣之物。
  3.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4. 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5.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五臟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