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五臟癇

五臟癇,又稱五臟風,是一種以抽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其病因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因素有關。

病因病機

五臟癇的病因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可導致肝氣鬱結、化火生痰,進而痰火上擾清竅,引發五臟癇的發生。
  2.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可損傷脾胃,使運化失常,痰濕內生,痰濕上擾清竅,引發五臟癇的發生。
  3. 勞倦過度:勞倦過度可消耗心脾之氣,使心脾失健,運化失常,痰濕內生,痰濕上擾清竅,引發五臟癇的發生。

臨床表現

五臟癇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抽搐、角弓反張、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等。抽搐部位可以是全身或局部,且患者四肢屈曲,頭後仰呈角弓狀,口中可能流出白色泡沫,且神志可能不清,甚至陷入昏迷。

診斷

五臟癇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和體格檢查等進行。

治療

五臟癇的治療以清痰降火、平肝熄風為主。常用方藥有:

  1. 安宮牛黃丸:主要成分為牛黃、犀角、硃砂、珍珠、麝香等,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作用。
  2. 羚羊角鉤藤湯:主要成分為羚羊角、鉤藤、天麻、白礬等,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作用。
  3. 鎮肝熄風湯:主要成分為天麻、鉤藤、白礬、珍珠、琥珀等,具有平肝熄風、鎮驚安神的作用。

預防

預防五臟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緒激動。
  2. 飲食要清淡,避免過食肥甘厚膩、生冷辛辣之物。
  3.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4. 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5.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