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相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相關
五臟相關是中醫臟象學說的核心理論之一,指心、肝、脾、肺、腎五臟之間在生理功能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動態關係。五臟的協調運作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若其中一臟功能失調,可能影響其他臟腑,進而導致疾病。此理論不僅體現中醫的整體觀,更強調五臟間通過氣血、陰陽、經絡等途徑相互聯繫。
五臟之間的生理關係
-
心與腎(水火相濟)
- 心屬火,藏神;腎屬水,藏精。心火下煦腎水以防過寒,腎水上濟心火以防過亢,稱為心腎相交或水火既濟。
- 若心腎不交,可出現失眠、多夢、心悸(心火亢)、腰膝酸軟、遺精(腎水不固)等症狀。
-
肝與脾(疏泄與運化)
-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脾主運化,化生氣血。肝氣條達則脾運健旺;若肝氣鬱結(如情緒不暢),可橫逆犯脾,導致腹脹、食慾不振(肝脾不調)。
- 脾胃虛弱時,氣血生化不足,亦可能影響肝血充盈,出現眩暈、肢麻等症狀。
-
肺與腎(呼吸與納氣)
- 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司呼吸之「出」,腎助呼吸之「入」,兩者協調維持呼吸深度。
- 若腎虛不納氣,可見氣喘、呼多吸少(如老年慢性咳喘);肺陰耗損久則累及腎陰,形成肺腎陰虛(乾咳、潮熱、盜汗)。
-
心與肺(氣血相輔)
- 心主血,肺主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肺氣助心行血,心血載氣以布全身。
- 肺氣虛弱時,心血運行無力,可致胸悶、心悸;心陽不足則血瘀,影響肺氣宣降,出現咳喘、發紺。
-
脾與腎(先天與後天)
-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脾為後天之本,化水穀精微以充養腎精。兩者相互資生,維持生命活動。
- 脾虛久則腎精虧(小兒發育遲緩、成人早衰);腎陽虛衰則脾失溫煦,導致五更泄瀉、水腫。
五臟相關的病理影響
中醫認為,疾病常因五臟功能失調、關係失衡所致。例如:
- 肝火犯肺:肝氣鬱久化火,上灼肺陰,表現為咳嗽、胸脅灼痛、痰中帶血(如「木火刑金」)。
- 心脾兩虛:思慮過度耗傷心血,並連累脾氣,引發心悸、健忘、食少、便溏。
理論應用
臨床上,中醫注重調節五臟關係以治病,如:
- 滋水涵木法:通過補腎陰(水)以平肝陽(木),治療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
- 培土生金法:補脾(土)益氣以助肺(金)虛,改善慢性咳喘、氣短。
五臟相關理論不僅解釋人體生理病理,更指導針灸、方劑配伍(如六味地黃丸調補肝腎),體現中醫「治未病」與整體調治的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