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遺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遺精
病證名。泛指因五臟功能失調而引發之遺精證候,依病位不同,可分為「肝遺」「心遺」「脾遺」「肺遺」「腎遺」。中醫認為,精之封藏有賴五臟協調,若一臟偏頗失職,皆可擾動精室,甚則累及心腎,使精關不固而病遺泄。
- 肝遺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鬱結,肝氣失暢,鬱久化火,相火妄動,下擾精室,則見夢遺頻作,兼見脅痛、口苦、煩躁易怒。治法宜疏肝瀉火,方選龍膽瀉肝湯化裁;若肝陰不足,虛熱內擾,則需養陰柔肝,如一貫煎加減。 - 心遺
心主神明,與腎相交。若思慮勞心,心火亢盛,不能下交於腎,或心陰虧虛,虛火擾動,皆可致寐中遺精,伴心悸、失眠、舌尖紅。實火者清心瀉火,用黃連清心飲;虛火者滋陰安神,如天王補心丹。 - 脾遺
脾主運化,統攝精微。若飲食勞倦傷脾,中氣下陷,固攝無權;或濕熱內蘊,下注擾精,則見遺滑溏泄,體倦食少,或濁液隨精而出。氣虛者宜補脾升清,如補中益氣湯;濕熱者需健脾化濕,選秘元煎合四苓散。 - 肺遺
肺主氣,為水之上源。若肺氣虛弱,治節失司,氣不攝精;或肺陰不足,虛熱下移,亦可致遺。症見咳喘氣短、咽乾盜汗,遺後疲甚。肺氣虛者益氣固精,用參苓白朮散加芡實;肺陰虛者滋陰潤肺,如百合固金湯。 - 腎遺
腎主封藏,為精之根本。若房勞過度,稟賦薄弱,致腎虛不固,則遺精頻作。腎陽虛者夢遺清冷,腰膝酸軟,方用右歸丸;腎陰虛者潮熱盜汗,宜知柏地黃丸;若虛實夾雜,則需標本兼治。
治療要旨
遺精雖多責之腎,然五臟相干,不可獨治一隅。病起他臟者,當臟腎同調,辨其虛實寒熱,或瀉其實,或補其虛,務使五臟安和,精自歸藏。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