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辨虛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辨虛實
瘡瘍辨虛實乃中醫外科診斷之重要法則,旨在區分瘡瘍病症之邪實或正虛屬性,其理論源於《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後世醫家多所發揮,成為臨床辨證之關鍵依據。
實證特徵
瘡瘍實證多因外感六淫邪毒,或內傷飲食情志,致使氣血壅滯,熱毒熾盛而成。其臨床表現如下:
- 局部症狀:初起即見患處腫塊堅硬,邊界分明,焮紅灼熱,疼痛劇烈,按之更甚。
- 膿液特徵:潰後膿液稠厚,色黃白或帶血,氣味腥臭,排出通暢。
- 全身表現:壯熱煩渴,面赤唇焦,口苦咽乾,便秘溲赤,舌紅苔黃燥,脈象洪大或滑數。
- 病機分析:此乃邪氣盛實,正氣未虛,氣血與熱毒搏結於肌腠,故見紅腫熱痛;熱盛傷津,故口渴便秘;脈洪大為陽明熱盛之象。
虛證特徵
瘡瘍虛證多因正氣不足,氣血虛弱,或久病耗傷,致使毒邪內陷,難以托毒外出。其臨床表現如下:
- 局部症狀:初起患處漫腫無頭,質地柔軟,皮色不紅或晦暗,局部溫度不高,疼痛隱隱,按之凹陷。
- 膿液特徵:潰後膿水清稀,或夾雜敗絮狀物,瘡色灰暗,久不收口,新肉難生。
- 全身表現: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或萎黃,氣短懶言,腸鳴泄瀉,小便清長,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或沉遲。
- 病機分析:此乃正氣虛弱,無力抗邪,故腫勢散漫;氣血不足,難以化膿成腐,故膿液清稀;陽氣虛衰,故四肢不溫;脈弱為氣血兩虛之候。
虛實夾雜之辨
臨床所見,瘡瘍亦有虛實夾雜之證,如:
- 本虛標實:患者素體氣血不足,復感外邪,瘡瘍雖見紅腫熱痛,然脈象細數無力,兼見神疲乏力。
- 實中夾虛:瘡瘍初起為實證,日久耗傷氣血,轉為膿水清稀,瘡色暗淡,此乃由實轉虛之象。
歷代醫家論述
除《太平聖惠方》外,明代《外科正宗》進一步闡明:「瘡瘍之證,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強調虛實辨證為治療之綱領。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亦指出:「腫瘍潰瘍,須辨虛實」,並詳述虛實證候之治法差異。
此辨證法則不僅適用於瘡瘍,亦可用於癰、疽、疔、癤等外科病症,為中醫外科辨證論治之核心理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