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脹
五臟脹為中醫學病證名,指心脹、肝脹、脾脹、肺脹、腎脹五種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脹病總稱,首見於《醫鈔類編·卷九》。此類病症多因氣機鬱滯、水濕停聚或陰陽失調,導致臟腑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進而表現為脹滿不適。以下分述五臟脹之病機與臨床特點:
-
心脹
- 病機:心主血脈,若情志抑鬱、氣滯血瘀,或心陽不足、寒凝氣滯,皆可致心脈壅塞,氣血運行受阻。
- 症狀:胸中煩悶脹滿,心悸氣短,甚則引及肩背疼痛,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結代。
-
肝脹
- 病機:肝主疏泄,情志不遂或外邪侵擾,導致肝氣鬱結,經絡壅滯,或濕熱蘊結肝經,氣血失暢。
- 症狀:脅肋脹痛,牽引少腹,情緒抑鬱易怒,口苦咽乾,或見黃疸,舌紅苔黃,脈弦數。
-
脾脹
- 病機:脾主運化,飲食不節或濕邪困脾,使脾失健運,水穀精微不化,濕濁內停,氣機升降失常。
- 症狀:脘腹脹滿,食少納呆,肢體困重,大便溏薄,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濡緩。
-
肺脹
- 病機:肺主宣發肅降,外感邪氣或痰飲內伏,阻遏肺氣,使肺失清肅,氣逆不降。
- 症狀:胸膈脹滿,咳嗽氣促,痰多黏稠,甚則喘息不得平臥,舌苔厚膩,脈滑或浮緊。
-
腎脹
- 病機:腎主水液代謝,若腎陽虛衰,水濕不化,或腎氣不足,氣化失司,均可導致水濕停聚,泛溢為脹。
- 症狀:腰腹脹滿,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五臟脹之辨證,需結合臟腑生理功能與氣血津液之病理變化,區分虛實寒熱。其治療原則以調理氣機、疏通經絡為主,或佐以溫陽、化濕、活血等法,臨床常選用相應方劑如柴胡疏肝散(肝脹)、苓桂朮甘湯(脾脹)等加減化裁。古籍如《靈樞·脹論》亦提及五臟六腑之脹病,強調「營衛留止,真氣不行」為其核心病機,後世醫家多據此延伸發揮。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