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之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之長——肺

在中醫學理論中,肺被稱為「五臟之長」,意指其在五臟之中居於至高之位,並具有主導全身氣機與津液輸布的重要功能。《素問·痿論》明確指出:「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此論述不僅強調肺的解剖位置位於胸腔最上部,覆蓋於心臟之上,更突顯其生理功能對五臟運轉的關鍵作用。

肺的主要功能為「主氣、司呼吸」,並與「朝百脈」密切相關。人體真氣的生成與運行依賴於肺的宣發與肅降作用,通過呼吸運動,肺將自然界的清氣吸入體內,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形成宗氣,進而推動全身氣血運行。張志聰在《黃帝內經集注》中進一步解釋:「臟真高於肺,朝百脈而行氣於臟腑」,說明肺氣能調節百脈,將精氣輸布至五臟六腑,維持其正常生理活動。

此外,肺亦主「通調水道」,參與體內津液的代謝。《素問·經脈別論》提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通過宣發作用將津液外佈於體表,發揮濡養作用;通過肅降作用將水液下輸至腎與膀胱,形成尿液排出體外。此功能使肺在中醫水液代謝中扮演樞紐角色。

肺與其他臟腑的關係尤為密切。其與心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氣,氣血相輔相成,故有「肺為氣之主,心為血之主」之說。肺氣肅降可助心行血,而心陽溫煦則能促進肺的宣發功能。此外,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肺氣充足則腎水得養;反之,腎陰充足亦能濡潤肺臟,避免肺燥。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糟粕,此為臟腑表裏理論的具體體現。

在病理方面,肺為「嬌臟」,易受外邪侵襲。外感六淫(尤以風、寒、燥、熱為甚)易犯肺,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而情志失調、勞倦過度亦可能傷及肺氣,影響其宣降功能,進而波及全身氣機與水液代謝。

總而言之,肺作為「五臟之長」,不僅因其解剖位置居上,更因其主司呼吸、調節氣血津液、聯絡諸臟的核心功能,成為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