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臟之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臟之俞

五臟之俞,又稱「背俞穴」,指五臟之氣輸注於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五個特定穴位,分別為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載於《靈樞·背腧》。此五穴位於脊柱旁開一寸五分(同身寸),與相應臟腑氣血相通,具有診察與調治本臟病證的重要作用,為中醫經絡理論中「內病外治」的關鍵樞紐。

五臟之俞的定位與功能

  1. 肺俞(BL13)

    •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 功能:宣肺解表,調理肺氣,主治咳嗽、氣喘、鼻塞等肺系疾患。
    • 理論依據:肺主氣司呼吸,肺俞為其氣機轉輸之所,《針灸甲乙經》稱其能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
  2. 心俞(BL15)

    •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 功能:寧心安神,寬胸理氣,主治心悸、失眠、癲癇等心神病症。
    • 理論依據:心藏神,心俞為神氣所注,《類經圖翼》指出其可療「心虛驚惕,健忘」。
  3. 肝俞(BL18)

    •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 功能:疏肝解鬱,養血明目,主治脅痛、黃疸、目赤等肝膽疾患。
    • 理論依據:肝主疏泄,肝俞為氣血調達之樞,《千金要方》載其主治「肝風腹滿,食不消化」。
  4. 脾俞(BL20)

    •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 功能:健脾和胃,化濕消滯,主治腹脹、泄瀉、水腫等脾胃失調證。
    • 理論依據:脾主運化,脾俞為水穀精微轉輸之樞,《針灸大成》謂其能治「痃癖積聚,怠惰嗜臥」。
  5. 腎俞(BL23)

    •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 功能:補腎益精,強腰壯骨,主治遺精、陽痿、耳鳴等腎虛諸證。
    • 理論依據:腎藏精主生殖,腎俞為元氣匯聚之處,《醫宗金鑑》稱其可療「腎虛腰痛,遺精白濁」。

臨床應用與理論背景

五臟之俞不僅是治療相應臟腑病證的要穴,亦為診察臟腑盛衰的窗口。《難經·六十七難》提出「陰病行陽,陽病行陰」之說,背俞穴屬陽,故五臟陰病(內傷)可於陽位(背部)反映,並透過針灸或推拿調理。例如:

  • 診斷作用:臟腑功能失調時,相應背俞穴可能出現壓痛、結節或溫度變化。
  • 治療作用:結合針刺、艾灸或穴位敷貼,可通調臟腑氣血,如艾灸腎俞溫補腎陽,針刺肝俞疏洩肝火。

此外,背俞穴與腹部的「募穴」前後相應,形成「俞募配穴法」,強化臟腑調治效果,如肺俞配中府(肺募)共治肺疾,體現中醫「陰陽相引」的治療思維。

五臟之俞的理論深植於臟象學說與經絡學說,其臨床價值歷經千年驗證,至今仍為針灸與推拿療法的核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