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蒸」詳解
「五蒸」為中醫學中對於虛勞病證中五種蒸熱症的總稱,首見於《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此類病症多因陰虛內熱、臟腑虛損,或熱毒內伏所致,其病機與氣血津液耗傷密切相關。以下分述五蒸之證候及病機特點:
-
骨蒸
- 病根在腎,屬陰虛火旺之證。
- 症見:晨起體涼,入夜發熱,煩躁不安,難以入眠,食欲不振,小便赤黃,精神恍惚,氣息細弱而喘,腰膝痠痛,足冷而手心灼熱。
- 病機演變:若蒸熱久纏,可損傷臟腑,轉為「疳證」,邪熱深入五臟,耗竭陰液。
-
脈蒸
- 病根在心,與心火亢盛或血分鬱熱相關。
- 症見:心中煩悶日漸加重,手足躁動不安,口乾欲飲,唾涎白沫,甚則譫語妄言,或驚悸惶懼,脈象數疾。
- 病機演變:蒸熱極盛時,可化生疳毒,表現為臍腹脹悶,或驟發泄瀉不止。
-
皮蒸
- 病根在肺,多因肺陰虧虛,燥熱內灼。
- 症見:氣息喘促,鼻腔乾燥,口無津液,舌苔白厚,小便赤紅如血。
- 病機演變:蒸熱熾盛時,可見胸膈滿悶,自覺「注熱」(熱邪流注),兩脅脹痛,咳嗽劇烈牽引肩背,夜臥不寧;若熱毒傷肺絡,則咯吐血絲。
-
肉蒸
- 病根在脾,因脾失健運,濕熱內蘊所致。
- 症見:周身灼熱如焚,煩躁無汗,脘腹脹滿,進食欲嘔,小便赤如血色,大便秘結不暢。
- 病機演變:蒸熱盛極時,可出現肢體浮腫、目赤昏花,臥寐難安。
-
內蒸(血蒸)
- 病根在五臟六腑,為氣血兩燔或陰虛內熱之重證。
- 症見:外現寒象而內熱熾盛,以手觸貼骨節可覺內熱透發,形體消瘦,食慾全無,皮膚乾枯無澤。
- 病機演變:病勢深重時,四肢日漸羸細,足背浮腫隆脹。
中醫治則
歷代醫家針對五蒸擬有專方,如《外臺秘要》載「五蒸湯」、《千金方》制「五蒸丸」,皆以滋陰清熱、調和臟腑為法,隨證加減黃芩、知母、生地、柴胡等藥,以透解伏熱、固護真陰。五蒸之證須辨析病位深淺,結合脈證辨治,尤重養陰與泄熱並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