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趾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趾骨
五趾骨為人體足部之骨骼結構,屬中醫解剖名詞,左右足各計14塊,雙足合共28塊。其形態較手指骨為粗短,主要構成足趾之支架,支撐周身重量,並與蹠骨相銜接,共同維持足部活動之靈活與穩定。
中醫經絡與五趾骨之關聯
中醫學中,足部為經絡循行之要衝,五趾骨所在之位與多條經脈密切相關:
-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皆起於足趾,沿內側上行。
-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則循行於足背及外側,其中胃經循第二、三趾間,膽經貫穿第四、五趾間。
故五趾骨之氣血通暢與否,可影響相應經脈所屬臟腑之功能。
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
- 承重與步態:中醫認為「足受血而能步」,五趾骨與足弓協調,使氣血均勻分布,維繫行走穩健。
- 經氣輸布:趾端為井穴所在(如隱白、大敦等),為經氣發源之處,五趾骨結構穩定則助井穴暢達,調節經絡氣血。
病理表現
若五趾骨受損或錯位,可致局部氣滯血瘀,反映於經脈循行部位,如:
- 大趾骨病變多與肝脾二經相關,可見脅脹、納差。
- 小趾骨若生骨刺或腫痛,或提示膀胱經氣化不利,甚則腰脊不舒。
此類骨節問題,中醫常以正骨手法、針灸或藥物外敷調理,以疏導經絡、活血定痛。五趾骨雖為局部結構,然其與整體氣血、臟腑功能相繫,體現中醫「形神合一」之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