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志詳解:中醫情志與臟腑的對應關係
在中醫理論中,「五志」指人體五種基本情志活動,分別為喜、怒、思、憂、恐。這些情志與五臟機能密切相關,既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亦能反過來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黃帝內經》提出「五志分屬五臟」的觀點,具體對應如下:
五志與五臟的生理聯繫
- 喜為心之志
喜能暢通氣血,適度喜悅使心神舒暢,營衛調和。然「喜則氣緩」,過度喜樂反耗心氣,致心神渙散,甚者出現「喜傷心」之證,如心悸、不寐等。 - 怒為肝之志
怒由肝氣生發而生,適度忿怒可助疏泄氣機。但「怒則氣上」,暴怒易致肝陽上亢,表現為頭脹、目赤,久則耗傷肝血,形成肝鬱化火之證。 - 思為脾之志
思慮為脾氣運化的表現,然「思則氣結」,過度思慮易傷脾氣,使運化失職,症見食少、脘脹,甚而氣血生化不足,引發倦怠、消瘦。 - 憂為肺之志
憂悲與肺氣宣降相關。輕度憂愁為人之常情,但「憂則氣鬱」,長期憂傷易致肺氣閉塞,常見胸悶、氣短,久則耗氣,使衛外不固。 - 恐為腎之志
恐為腎精所化,然「恐則氣下」,過度驚恐使腎氣不固,可見二便失禁、遺精等症,兒童長期恐懼甚至影響發育,與腎主生殖生長的功能相涉。
五志失衡的病理機轉
中醫強調「情志內傷」,當五志過極或持續不解,會破壞臟腑平衡,形成「五志化火」或「氣機紊亂」。例如:
- 怒傷肝,肝鬱可化火,上擾清竅而見頭痛、眩暈。
- 思傷脾,土虛則木乘,出現肝脾不調之腹瀉或便秘。
- 恐傷腎,腎氣虛則水不涵木,誘發肝陽上亢之高血壓。
此理論亦體現「整體觀念」——情緒不單為心理活動,更是臟腑功能的延伸,治療上需調神與調身並重,如《內經》所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透過調暢情志,可輔助藥物達到「陰平陽秘」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