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志過極」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志過極

定義與概述
「五志過極」為中醫學中的重要病理概念,意指人體的五種基本情志(喜、怒、憂、思、恐)過度激發,超出正常生理調節範圍,從而導致臟腑氣機紊亂或精氣耗損的病理狀態。中醫理論認為,情志活動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與臟腑機能密切相關,故五志失衡可直接影響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甚至誘發疾病。

五志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根據《黃帝內經》的臟象學説,五志分屬五臟,其對應關係如下:

  1. 喜傷心:過度喜樂易耗散心氣,導致心神不寧,甚則氣機渙散,臨床可見心悸、失眠,或精神恍惚等症。
  2. 怒傷肝:憤怒使肝氣上逆,血隨氣升,表現為頭痛、眩暈,或肝鬱化火之脅痛、口苦。
  3. 憂(悲)傷肺:過度憂悲易耗傷肺氣,影響宣降功能,常見氣短、胸悶、久咳等症狀。
  4. 思傷脾:思慮過度易阻滯脾氣運化,導致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或氣血生化不足。
  5. 恐傷腎:恐懼使腎氣下陷,封藏失職,可能引發遺精、滑泄,或二便失禁等腎虛之候。

病機與病理演變
五志過極的致病機制可分以下兩方面:

  1. 直接損傷臟腑精氣:情志過度消耗五臟所藏之精氣,如「喜則氣緩」「怒則氣上」等,使氣機升降失常,臟腑虛損。
  2. 五志化火:長期情志失調可鬱而化火,形成「內生五邪」之一的「內火」,此火非外感六淫之火,而是臟腑機能亢進的病理表現,如肝火、心火等,臨床可見煩躁、口瘡、失眠等實熱症候。

與其他理論的關聯

  1. 陰陽失衡:情志過極可破壞人體陰陽平衡,如暴怒引發肝陽上亢,耗傷肝陰,形成上盛下虛之證。
  2. 氣血失和:《素問・舉痛論》指出:「百病生於氣」,五志失調首先影響氣機,進一步導致血瘀、痰飲等病理產物堆積。

古籍文獻佐證
《靈樞・本神》明確提出:「肝藏魂,怵惕思慮則傷神」等論述,強調情志內傷的具體機轉。此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七情(含五志)列為三大致病因素之一,凸顯其在內科疾病中的重要性。

總結
五志過極作為情志致病的核心機制,體現中醫「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其病理變化不僅限於心理層面,更通過氣血、陰陽的失調,直接作用於臟腑實質功能,成為內傷雜病的關鍵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