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志化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志化火

五志化火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喜、怒、憂、思、恐等情志活動失調,導致體內氣機紊亂,進而化生火邪的病理現象。中醫理論認為,情緒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若長期處於精神過度亢奮或抑鬱狀態,將使臟腑功能失調,陰液耗損,最終形成虛火或實火證候。

病機分析

  1. 情志與氣機的關係
    《素問·舉痛論》提及「百病生於氣」,情志過極可直接影響氣機升降。
  • 怒則氣上:肝氣升發太過,化火上行,見頭痛、目赤。
  • 喜則氣緩:過喜耗散心氣,心陰不足則虛火內擾,致心悸、失眠。
  • 思則氣結:脾氣鬱滯,久則化熱,出現脘痞、食少而生胃火。
  • 憂悲則氣消:肺氣耗傷,陰虛肺燥,易見乾咳、咯血。
  • 恐則氣下:腎氣不固,相火妄動,引發遺精、潮熱。
  1. 火邪的衍生途徑
    情志失調首先導致氣滯,鬱久則化熱;若兼真陰虧虛(如肝腎陰虛),則易形成陰虛火旺之證。
  • 實火:多因氣鬱化火,如肝火熾盛之脅痛、口苦。
  • 虛火:常見於陰不制陽,如心腎不交之盜汗、煩躁。

臨床表現
因火邪所犯臟腑不同而症狀各異:

  • 心火:口舌生瘡、失眠多夢。
  • 肝火:目赤腫痛、暴躁易怒。
  • 肺火:咳嗽痰黃、衄血。
  • 胃火:牙龈腫痛、消穀善饑。
  • 腎火:骨蒸潮熱、眩暈耳鳴。

經典理論依據

  • 《丹溪心法》云:「氣有餘便是火」,強調情志致氣機壅滯為化火關鍵。
  • 《黃帝內經》指出「五志過極,皆從火化」,闡明情志過激與火邪的轉化關係。

此證候常見於現代醫學的焦慮症、抑鬱症或自主神經紊亂等疾病,中醫辨證時需區分虛實,結合臟腑定位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