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辨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辨痛
瘡瘍辨痛乃中醫外科診斷重要法則之一,首見於明代申斗垣所著《外科啟玄》卷一。此法專論瘡瘍疼痛之辨證,通過詳察痛象,可判病位深淺、證候輕重及體質虛實,為外科辨證施治之關鍵。
病理機轉
瘡瘍疼痛之發生,根本在於氣血瘀滯、經絡阻塞。《黃帝內經》云:「不通則痛」,正氣與邪氣相搏於經絡肌腠之間,氣血運行受阻,營衛失和,遂生疼痛。其輕重緩急,與邪正盛衰、氣血虛實密切相關。
辨證要點
辨病位深淺
- 先腫後痛:病邪初犯,先現腫脹,繼而作痛,此為病在肌表,屬衛分證,病位較淺。
- 先痛後腫:痛感先現,後見腫脹,乃邪已深入,傷及營血,病在筋骨,屬營分證,病位較深。
辨虛實寒熱
-
虛實之辨:
- 虛痛:痛勢綿綿,喜按喜溫,按之痛減,多見於氣血不足或陽氣虛衰之證。
- 實痛:痛勢劇烈,拒按拒觸,按之痛增,甚則皮色青紫,多屬氣滯血瘀或熱毒壅盛。
-
寒熱之辨:
- 寒痛:皮色如常或蒼白,痛有定處,得熱則緩,遇寒加重,多伴肢冷畏寒。
- 熱痛:局部焮紅灼熱,痛無休止,遇冷稍減,多伴口渴煩熱。
特殊痛象
- 脹痛:痛而兼脹,多屬氣滯,常見於肝鬱氣滯型瘡瘍。
- 刺痛:如針刺刀割,多屬血瘀,見於瘀血阻絡之證。
- 酸痛:痛而酸楚,多屬濕邪為患,常見於濕熱下注之證。
- 跳痛:痛有搏動感,多屬熱毒熾盛,化膿之兆。
經絡辨痛
《外科正宗》指出,疼痛部位與經絡循行相關:
- 頭面瘡瘍痛多屬陽明經
- 胸脅疼痛多涉少陽經
- 腰背疼痛多連太陽經
- 四肢末端疼痛多關肝經
辨痛與預後
疼痛變化可預測病情轉歸:
- 痛減腫消為邪退正復之佳兆
- 痛增腫劇為邪盛病進之危象
- 久痛不愈多屬正虛邪戀
- 突發劇痛須防毒邪內陷
此辨痛之法,實為四診合參中切診之延伸,結合望聞問三診,方能全面把握瘡瘍病機,為治療提供確切依據。歷代外科醫家皆視此為臨證要訣,於瘡瘍辨治中佔有重要地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