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鼻環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鼻環疔

鼻環疔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疔瘡」之一,特指生於鼻翼兩旁笑紋縫中之疔毒。《疔瘡要訣》記載:「此疔生在笑縫中」,因其位置環繞鼻翼,故稱「鼻環疔」。此證與「鼻疔」、「迎香毒」相關,然具體病位與表現略有差異。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鼻環疔多因風熱邪毒襲肺,或脾胃積熱上攻,蘊結於鼻旁肌膚所致。肺開竅於鼻,而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鼻翼旁,故肺胃熱盛者易發此證。熱毒壅滯局部經絡,氣血瘀阻,化火成毒,發為疔瘡。

臨床表現

鼻環疔初起可見鼻翼旁紅腫灼痛,形如粟米,根腳堅硬,頂端或有黃白色膿頭。隨病情發展,腫勢漸增,疼痛加劇,甚則牽引面頰,伴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若熱毒熾盛,可致疔毒走黃(即現代醫學所稱之敗血症),症見高熱、神昏等危候。

辨證分型

  1. 風熱犯肺型:疔瘡初起,局部紅腫熱痛,伴輕度發熱、咳嗽,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2. 脾胃積熱型:腫痛劇烈,膿頭明顯,口渴口臭,便秘溲赤,舌紅苔黃厚,脈洪數。
  3. 毒盛肉腐型:疔瘡潰破,膿血排出,周圍腫硬未消,或伴發熱不退,舌絳苔黃燥。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依證型配伍疏風透表、瀉火通腑等法。外治強調提膿祛腐,初期宜箍毒消腫,成膿後切開排膿,潰後生肌收口。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提及疔瘡「毒發於肺胃之經」,治療當急清火毒;《瘍科心得集》則強調疔毒忌擠壓,防其走散。鼻環疔因位處「危險三角區」,古籍雖未明言,然其理與現代醫學對面部靜脈回流之認識暗合。

此證需與「鼻疔」(泛指鼻部疔瘡)、「迎香毒」(近迎香穴之癰疽)鑒別,三者病位相近,然鼻環疔特指笑紋縫中之疔,臨床細辨可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