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主
《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載之「五主」,乃中醫理論中五臟與形體功能對應關係之重要概念,為臟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此理論闡明了五臟不僅主司體內生理功能,亦與外在形體組織密切關聯,形成"內外相應"的整體觀。
五主之具體內容
1. 心主脈
心臟主宰血脈系統,心氣推動血液在脈道中運行。《靈樞·決氣》云:「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心之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反之則出現脈象異常。
2. 肺主皮
肺氣宣發衛氣於體表,溫養肌膚,調節腠理開闔。《素問·痿論》指出:「肺主身之皮毛。」肺氣充足則皮膚潤澤,衛外功能強健。
3. 肝主筋
肝藏血而濡養筋脈,主管肢體運動。《素問·經脈別論》言:「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肝血充足則筋力強健,關節屈伸自如。
4. 脾主肉
脾運化水谷精微以滋養肌肉,《素問·痿論》曰:「脾主身之肌肉。」脾氣健運則肌肉豐滿有力,反之則出現肌肉萎弱。
5. 腎主骨
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腎主骨。」腎精充足則骨骼強健,齒固發榮。
理論淵源與發展
五主理論源於《內經》,後世醫家多有發揮。明代張景岳在《類經》中進一步闡釋:「五臟各有所主,如心主脈、肺主皮之類,皆其氣之外應也。」清代吳鞠通於《溫病條辨》中亦將此理論運用於臨床辨證。
此理論不僅說明了五臟與形體的對應關係,更為診斷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如皮膚疾病從肺論治,筋骨病變從肝腎調理等,充分體現中醫"司外揣內"的診病特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